琉璃光雜誌2025年08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25年08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走出悲傷 接上生命的喜悅雷久南
自然生活
樹的情緒  愛藍娜.摩爾
華德福教育
教師討論會第七講( 上)  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心靈湧泉
步向內心安寧一選輯七 俞靜靜
以美好的意念 重塑我們的世界  邱麗惠
《書摘》
靈魂的歷程與歸宿(十三) 俞靜靜 譯介
前世今生 靈魂療癒的方法   邱麗惠 摘錄
也許你想知道
楞嚴經說什麼之二  潘定凱
《人智學經典系列》
奧秘科學綱要第二章一人類的組構 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走出悲傷 接上生命的喜悅
走出悲傷 接上生命的喜悅
也許你想知道(五十二) —

《楞嚴經》說什麼—之二

潘定凱

如果佛教必須選一本經典作為完整的教學,那就是《楞嚴經》原因請看本雜誌二○二五年五月的楞嚴經》說什麼—之一。

前期我們說到

第二卷•第三段

■ 八還辨見

八還辨見這一段主要說明,我們那能讓我們見到外界的本性,稱之為「見性」,它不隨外界而存在或滅去。它不是一種外物,它沒有形狀相貌和處所,這是見性的本質也是我們的本質。但這能見的本性,會產生攀緣心—攀緣心讓我們專注在塵世,不斷追逐著外在的「明暗、通塞、色空、濁清。」 這八種現象,而這些現象各自有所歸還,如下。


八種現象 歸還給、歸屬於
太陽照耀
烏雲黑夜
門窗
牆壁
分別的能力
無知的空間
灰塵飛揚
雨後初晴

但我們那能見的本性並不屬於「明」,因為如果屬於「明」就不能見「暗」了,同理,見性也不屬於、不會歸還到任何外在的現象。也因為它不會歸屬任何外在現象,所以我們才有可能藉著見性做修行,不然外界現象滅去時,我們所做的修行也就自然隨之滅去了。

佛陀雖然為阿難說明了,我們那見性,並不屬於外界各種現象,所以只要回歸這個本性,就是回歸真正的自己、真正的心性,但是阿難卻問:「我雖然知道了這見性無所歸還,但我又怎麼能確定這是我的真心性呢?」

也就是阿難仍然懷疑「見性」並非自己的真心性。

於是佛陀就繼續為他說明。一、不論你能看到多少世界,都是外界,不論它們的遠近或形相,你都分得出來這是外界還是自己,因為你知道能見的是自己,於是你可以初步的認同見性是屬於自己的真性。二、你無法見到別人的見性,也無法見到從別人見性中他所見的視角,這證明你的見性也不是別人的見性,所以見性不是外物,也不是別人的見性,除了是你自己的,還會是誰的呢?

但是阿難很自然的疑問,為何我們看不到這個屬於自己的見性呢?佛陀就引導阿難自己思維,雖然我們可以說外界不是見性,因為我們無法從任何外物中拿出一個見性讓自己看到,但其實外界的一切都是見性所生,因為如果沒有見性,我們也沒有能力看到外界。所以你也可以說外界一切都是見性。以上的說明,難免會令人覺得迷惑。究竟見性是在萬物之中,還是在萬物之外,是在我們自己之中,還是我們自己之外?

佛陀就是刻意要引導阿難見到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而產生的迷惑,這一點正是在回歸真性上需要破除的,因為這種思維其實是因為受到物質界與感官限制之下而產生的。

於是佛陀與文殊菩薩,就為大家說明解開迷惑。文殊菩薩告訴大家佛陀就是要藉著說明「見性」來教我們如何脫離這種「苦、樂」「大、小」等二元相對的世界。唯有脫離二元世界,才有可能真正的離苦得樂,因為在一元的世界中,才沒有苦樂這種相對的東西。我們再回到上一期中講見性的圖:

圖中可見,「見性」,都已經是朦朧中的第二月,不是月亮本身,也就是它不是我們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中並沒有「是、非」「是、不是」這種二元的東西,也就沒有上面的例子所說的,哪些「是見性」,哪些「不是見性」的這種情形,所以當然也就沒有見性有「大、小、遠、近」各種情形。一旦明白「能見的我」「所見的世界」這種相對其實都是虛妄,在這種相對境界被破除之後,不再被物質與感官帶著轉,當下就是空境,也就回到了無形無相的「真心」的境界。

也就是,真心是遠離「是、非」這兩種相的。所以我們外界中,一切都是真心的化現,但如果真的想要在外界的物體中去找出真心,是找不到的,所以才說一切都「是真心」但也「不是真心」。一般我們都會認為如果不是「是」那就一定是「非」或「無」或「沒有」。但其實「真心」是在沒有二元對立的世界裡,所以無法用明暗讓我們見到形相,所以「真心本性」無形無相,但也不是沒有「真心本性」。

佛陀以月亮代表「真心」,「見性」則是眼花看到的第二月或是月影,而平時我們的感官意識與外界都只是水中的月影。如果在水中找月亮,永遠也找不到真正的月亮。佛陀的言教,是希望藉著我們的感官意識對言教的了解,看到「真心」。也就是用言教如同手指般的,指給我們看真正的月亮究竟在何處,但手指本身並不是月亮。所以古人留下一本文集,叫做《指月錄》。其中的內容,當然還是文字,但是文集的目的是讓我們在文字中了解,「真心」的「不可思議」,也就是「真心」其實不屬於「思維」,不屬於「議論」。

所以《圓覺經》說「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我們這感官所見世界其實是個妄心幻化出來的世界,所以我們依據這個幻化的世界的法則來說我們要如何的用覺知的心念來覺悟脫離這個幻境,這個方法其實也是一個幻境。所以如果以幻境中的思維能力去認為有一個外在的覺悟要去達成,那就還沒有離開幻境。但如果你說,既然這樣就沒有覺悟,也不需要求覺悟,那就是永遠待在幻境中,無法出離。所以說,你認為「有覺」或「無覺」這都是在幻境中。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知道「苦、樂」二元相對是幻境,願意用覺悟的心,出離這種二元相對的幻境,也就是不再注重感官的享樂了。但是仍然要注意到,這還是有著「能覺」相對於「所覺」,這仍然是二元,最後也要破除,甚至在進入了這空掉「覺」的概念時,都還是一種「能空」「所空」的相對。等到這種「能空」「所空」相對二元境界都破除的時候才算是「歸一」了。這時候才是真正的寂滅、涅槃。也就是回歸真心了。但這其實也並沒有得到什麼。只是回歸到「無所得」而已。

總之,佛陀的說法,是因人、因時、因事、因地而說。我們生在物質界,佛在講法時,為了讓我們理解,就必須依著感官與物質的各種現象來說。所以才會有佛法中的「因緣」「自然」「和合」等名相。所以「真心」雖然是一個名相,但要用這個名詞來說明,那遠離一切名相的境界。而我們之所以沉淪到物質界,進入生死輪迴,受到所有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束縛,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執持了兩種妄見。

■ 二種妄見

令我們在世間輪迴流轉的二種妄見就是:一、眾生「別業妄見」,二、眾生「同分妄見」。

「別業妄見」:這是指個別的人,有自己的業,於是見到不同的景象。例如人見到水認為是可以飲用的,魚見到水認為是住處,若有天眼會見到,餓鬼所見到的水是猛火,天人見到水則認為是琉璃寶地。都是水,但是因為個人的業不同,就見到不同的東西。用我們的肉眼,可以舉例說,三個人,如果分別站在山頂,山下,山腰,因為位置的不同,對山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人生也一樣,因為個人境遇不同,對人生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然而,以上所說的一切,如果沒有感官,則這一切都可以說並不存在,因為我們無法感知他們的存在。

「同分妄見」:而我們在地球上的大眾認為自己有感官、有覺知、以及配套的各種觀念,例如我們共同看到大地、星辰、山川、大海,以及現在地球暖化,天氣失衡,旱災大水的各種災難,其實是來自另一種妄見—稱為「同分妄見」—就是有共同的這一份業,所以認為見到同樣的景象。而「別業妄見」就是像,在這個地球上,日本人會見到許多的地震,美國加州會見到許多的火災。

為何地震火災都很真實,卻說是「妄見」呢?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是在進化過程中,因為有一層層的妄想堆疊出來的,這些妄想在佛法中稱為「五蘊」—「色、受、想、行、識」,就是五種「覆蓋」的意思。如下圖中的表格:

這些「覆蓋」,就是最初我們自認為「有神識」的這種妄見的產物。這種層層堆疊的妄見,到最後產生了這個物質界、這個宇宙,它是年代久遠、層次深厚的。因為久遠的習慣之後,物質界就成為了我們認為最真實的世界。這個宇宙確實很真實巨大,但是它仍然是妄見堆疊所生。但這些妄見雖然沉重,卻是可以破除的,所以古人在禪定中,當這些覆蓋破除的時候,會說「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好像宇宙在這一刻消失了。

因為我們的世界的一切,其實都是一場妄念的閃爍,一閃一爍的幻象,其實是在當處閃出,當處就滅掉了。是我們持續不斷的去閃爍,才有了存在的假相。就像我們的手機、電腦的屏幕,也是靠著不斷的閃爍刷新,才讓我們在視覺殘留中看到了持續存在的動相。這世界是因為在妄想持續的因緣和合中,虛妄的有了生出的感覺,也在因緣別離中,虛妄的有了滅的感覺。一旦我們清楚明白,不再妄想,那在真心之中,這種本來不動的境界中,去找我們的過去未來,或是找動相的去去來來,或是找迷惑找開悟,或是找生找死,都是找不到的。

當然,這個真心,也是我們為了說明這個原本清淨的境界,給的一個名詞,為了方便,經中就稱為「如來藏」—因為它本來如此,但含藏了一切可能的現象。我們所熟悉的物質界,以及一切我們藉著思維感受了解的事物,都是來自這「如來藏」。佛陀提出這個名詞,也不過就是要藉著這個名詞,來推翻我們執著的因緣和自然,也就是這個世界並不是在因緣或自然之下而生出,只是我們把真心的本能,用到了妄想上而造成的虛妄世界。

例如,上圖中的「色蘊」。就是我們的物質肉體與外在的物質界,它們的形成,就是像我們睜著眼睛,瞪著天空,瞪累了,眼睛於是昏花,就在晴空中見到群花亂舞。色蘊幻現的身體與外在世界,其實也就像眼睛累了,見到了空中的花一樣。這花既不是從空中生出來的,也不是由眼睛中生出來的,這就說明了它並不是因緣所生,因為既不是因眼,也不是因空而生。但它離開了空和眼也無法生出,這就說明了它也不是自然生出的。於是我們就能明白,色蘊是虛妄的,它的本性既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因為色蘊是最外圍的覆蓋,所以也是我們最先要破除的。

然後是「受蘊」,這是我們的感官,也包括情緒,以觸覺為例,如果雙掌分開沒有感覺,但若二掌相摩,虛妄生出的澀滑冷熱等相。而這些虛幻的觸覺,既不是從空中來的,也不是由掌中出的。因為若從空中來,而空涵蓋一切,為何手掌接觸時,身上沒有感覺呢?難道空會選擇觸覺的位置嗎?若是從掌中出的,應該一掌就可生出觸覺,又為何要等兩掌相合才能有觸覺呢?這說明了觸覺並非因緣所生。而離開了空與二隻手掌,這感覺也無法生出,這說明觸覺也並非自然而有的。

「想蘊」呢?就是譬如有人,談到酸梅時,口中就生出口水,想像自己站在懸崖邊緣時,就覺得兩腿發痠。我們因為思想的能力而對各種境界生了取捨、憎愛的煩惱,其實也不過就是像這聽人說梅,口中水出的情形是一樣的。因為這口水即不從梅子生出,也不是由口中生出。若是從梅子生出,就不需要有人說了才生出口水。若是由口中生出,那就應該是由口聽到而生出,為何是用耳聽到才生出的呢?如果是由耳聽生出,那為何不是耳中流水呢?離開了耳與口,這些感覺也無法生出。所以同理,想蘊也是虛妄的,不是因緣,不是自然。

「行蘊」是我們念念相續不斷,於是生死相續不斷,這是一切生滅法的基礎,如同不斷運行的水流。而這種不斷運行的水流或生命之流,它不是從空中或水中生出,水不會自己不斷的流,但離開了空與水,這流動也無從發生。這就說明「行蘊」也是虛妄的,不是因緣,不是自然。

「識蘊」是我們執著了要「有我」、「有這世界上的一切法則支持這我的存在」,於是,可以說我們的識性本來是空,不需要被固定地方處所限制的我們,因為這種執著造成的障礙,令我們在六道中輪迴,自以為去了某處出生死亡,然後又去另一個地方出生死亡,就像「行蘊」的本性沒有流動,識性也是本來沒有去來,不是因緣,不是自然。

而這五蘊,就是我們這妄想世界的根本成因,如果它們是虛妄,當然其他的一切都是虛妄。而它們的本質都是如來藏。

其他的一切,包括了六入也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它們就是感官,能取入外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根六塵被我們認為有固定的處所,所以稱為十二處。加上我們認為在管理六根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各有分界,所以稱為十八界。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妄想出來的功能與界限。都是非因緣非自然。

下一期我們將繼續看佛陀藉著說明「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都是如來藏,而指出我們所見的一切,其實都只是個人業力與識心在分別而產生的虛妄幻境,但是我們卻認為是因緣與自然,也就是我們一般認為的大自然,與自然科學所說的一切,其實都是虛妄。

(下期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