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23年08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23年08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防護高頻率的無線電波 雷久南
自然農耕
北海道農耕日記一以雙手療癒土地 孫承萱
華德福教育
教師實作指南 第四講(2/2)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心靈湧泉
擺脫痛苦:消融第二支箭 陳慧敏老師主講、洪美卿譯
心得分享
呵護身心之愛 我的布棉奇妙之旅 謝青芬
5G 專題
您了解5G 嗎? 俞靜靜
也許你想知道
《淨土法門》說什麼一之四 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來醫學與古文明的交會(六十九)一人類與宇宙的關係(19)
人類身為宇宙創造力的交響曲 
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也許你想知道 (四十四) 《淨土法門》說什麼-之四
也許你想知道 (四十四) 《淨土法門》說什麼-之四

所以阿彌陀佛淨土法門乃是阿彌陀佛在未成佛前,發願要有一個殊勝的佛國,讓眾生願意往生這個佛國,這是一個接引眾生前往成佛之道的方便法門,如此眾生就不會因為沒有一個清淨的目標,而渾渾噩噩的在濁世中輪迴,容易落入惡道。所以《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指出菩薩為眾生所做的一切的善業,都是迴向阿彌陀佛淨土。而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念佛法門,以清淨的身口意,念念相續的修行,則是說明了維持念念清淨的重要。

其實,任何法門都是因為需要而產生的,淨土法門的緣起,是身在富貴中的韋提希王后,因為有惡子要殺父殺母的挫折而厭離這個世界。所以佛為她說淨土法門這個去處。當然也就等於對大家說了淨土法門。如果沒有厭離這個世界的人,當然就必較難相信或進入這個法門。通常不厭離這世界的人,都是生活過得順遂的人或富貴中人,古人也說過了「富貴學道難」。因為,修道就是要放下慾望,放下享樂,回歸儉樸,享樂習慣了的富貴中人,由奢入儉難,當然也就難以入道。

而在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這個世界在工業化大量取用地球資源之下,是漸漸走向富足。所謂富足的生活,就是容易消費、鼓勵消費,所以,目前社會的教育就是讓大家都不知道沉迷在感官享樂中是一種沉淪,認為這沉淪是一種「樂」,等到「苦」出現時-就是無法做感官享樂的時候,只是掙扎奮鬥著要回到那原來自以為是的「樂」,在追求與失去享樂的迴圈中輪轉,沒完沒了。目前這富足的世界,在富足的國家,大部分的食物、大部分的物資不是用掉而是浪費丟掉的。統計數字顯示,全世界每年浪費2500百萬噸的食物,美國佔了60百萬噸,這是全美國的百分之四十40%食物供應量。於此浪費的同時,全世界有百分之十10% 的人口是處於飢餓的。在氣候已經因為大量破壞地球資源而變遷的現狀下,世俗風氣仍是鼓勵消費,不鼓勵節省,各種方法都是教你如何開源來支持消費,沒有想辦法節流來避免浪費。認為可以消費、浪費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樂」,一旦有了這種心態,沒有錢或沒有物資可供消費時,就是一個「苦」字了得。如果心態是不想消費,想節省,則沒有錢或沒有物資時,就都不會苦了-但是沒人要走這條路,媒體只是一再的鼓吹如何賺到第一桶金來痛快的消費。

所以,一直在感官所給予的苦樂「相對」現象中之中做鬥爭,那就永遠也沒辦法知道,還有一個並沒有這種相對交爭的清淨世界。古人在解釋這種必須發起要走向清淨的心願的情形時,常常用「此岸」「彼岸」的譬喻。如果完全沒有那清淨的「彼岸」的觀念,無法發出要往那「彼岸」的心念,那就會很自然的永遠待在現在所在之處-就是「此岸」,永遠的沉淪在愛欲污染之海,完全不知道這種沉淪污染是可以脫離的。

淨土法門,就是要承擔起這個讓眾生有機會脫離愛欲之海的任務。

禪宗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中也說了一個淨土法門,與阿彌陀陀的淨土法門,形相上雖然不同,本質上是一樣的-脫離愛欲,走向清淨。許多人誤解,認為禪宗並不認同淨土法門。但其實只是禪宗並不求生阿彌陀佛淨土,而是求心的清淨土。是以另一種說法,將眾生指向清淨,也就是禪宗講究心淨則國土淨的。要求做到你自己就是淨土,可以說是對現在的你,做了更高的要求。雖然這個淨土無法像阿彌陀佛淨土一般的殊勝。但這是符合諸佛的本意的-讓每一個眾生都在淨土。

以下我們先來看看六祖對淨土法門的說法:

做佛要向自己的本性中去用功夫,不要向身外去求。如果自己的本性迷惑了,那就是迷惑的眾生。

覺悟自己的本性的,那就是佛。

有了四無量心,那你就是觀音與大勢至菩薩。

如果無量慈悲的功夫都做到了,這就是觀音。

什麼是慈悲?

慈無量-願一切有情具足得到快樂的原因,並得到快樂。

悲無量-願一切有情具足遠離痛苦的原因,並且沒有痛苦。

如果無量喜捨的功夫都做到了,就是大勢至菩薩。

什麼是喜捨?

喜無量-願一切有情能住在禪定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世間苦樂相對的快樂,而是知道自己不會再落入世間苦樂交爭的境界的禪悅的喜悅之樂。

捨無量-願一切有情捨離因愛欲而生的親疏遠近喜好厭惡,因此能常住在這種捨離的平等清淨心之中。

行持都是清淨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行持都是平等正直,這就是阿彌陀佛。

這個宇宙的巨大中心-須彌山,就是我們那分別了「人、我」的心念。

無量的海水就是我們的邪念。海中的波浪就是我們的煩惱。水中的惡龍就是我們對其他生命的毒害心。所有的鬼神就是我們的虛妄之心。水中的魚鱉就是我們的世俗愛欲塵勞之心。

地獄就是我們貪嗔心。畜生就是我們的愚痴心。

各位善知識,大家常常行著十善,天堂就會出現。

把人和我的分別去除了,須彌山就倒了。沒有邪惡的心,海水就枯竭了。煩惱去除,波浪就滅了。把心裡的毒害去除了,海水中的魚龍也就沒了。

要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讓自己的覺性,讓自己的如來,放出大光明。

這個大光明往外照耀,就會讓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淨,六根清淨就能夠破掉六欲天,因為六欲天雖然在我們之上,但仍然是愛欲所生。六根清淨沒有愛染,就自然不會再進入欲界的人間或天上。

我們自己的本性如果能夠向內光明照耀,貪嗔癡這三毒就會除去。那些會造成投生到地獄受苦的罪,也就立刻消滅了。此時內外光明徹照,就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如果不這樣修持心性,又如何能夠去西方呢?

大眾聽了師父這樣說明,就都明白了自己的本性。於是禮拜師父,讚嘆道:「善哉善哉,普願法界的眾生聽到師父這樣說明,都能夠立刻開悟了解」。

師父回答說:「善知識,如果想要修行,在家也可以得到修行的成果,不一定要在寺廟之中。在家能夠受持、實踐這些清淨本性的功課,就好像東方人心中存著善念。如果身在寺廟卻不這樣修持心性,就好像西方的人,心中卻有了惡念。只要心清淨了,就是自己本性的西方極樂世界。」

以下是《六祖壇經》中的原文:

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無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唯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這是六祖的善巧說法,他其實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我們來整理一下六祖的要求 1.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這是直接將我們指向佛境界。可惜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是迷在感官與情緒之中。 2.

慈悲喜捨-這稱為四無量心,常住在其中,就是菩薩的境界。 3.

能淨是釋迦、能平等正直是彌陀-這就是善巧的將你指向佛境界。 4.

沒有人我的對立-破了我執,就是阿羅漢境界。 5.

沒有邪心、煩惱、毒害、虛妄、塵勞、貪嗔癡-這是戒律,就是教我們避免投生到如地獄、餓鬼、畜生般的惡道的方法,這些惡道,也許生在人間,也許生在其他的維度,但總之是受苦。為了滿足太多的慾望而造業,就是進入惡道的根本原因,戒律-就是避免進入惡道,也就是清淨自在的根源。 6.

常行十善-常行十善就是天人的境界。

有了六祖的善巧說法,後代人要重複照著說就很容易了,心清淨,說出來,要大家聽懂,這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就難了。沒做到,只會說,那就是「口頭禪」。「口頭禪」這句話的原意,就是指一個人對禪宗的法門只有嘴上說說,沒有實踐。

因此,清末民初的禪宗高僧,虛雲老和尚,曾說過「誰都會說的話。說出來有何用處。佛祖經論。你註我註。註到不要註了。講經說法。天天登報。但看他一眼。是一身狐騷氣。令人退心招墮。所以說法利人。要以身作則。要以身作則嗎。我也慚愧。」

虛雲老和尚也說過,禪宗與淨土其實是同一種法門,並希望大家至誠懇切的念阿彌陀佛,如下:

虛老說「今天參禪的人。多不瞭解禪淨不二的法門。每謗淨土為小乘。這是錯誤的。禪淨工夫入門雖有不同。到家是一樣的。一般人只知趙州禪師說的「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的前面幾句機鋒話。訧拿來作為經常反對念佛的根據。這是誤會的。要知道後面還有幾句話。就是有人問趙州禪師:「你的師是誰?」。趙州說「十方諸佛」。又問「十方諸佛之師是誰」。趙州說「阿彌陀佛」。可見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師。今天參禪人不瞭解趙州禪師前面說的幾句機鋒話。同時又不瞭解趙州後面說的幾句話。參禪的人以趙州的話來謗念佛法門。真是冤柱了趙州。假使今天遇到了趙州一定要受到他的棒喝。各位佛弟子請老老實實地從十方諸佛之師-阿彌陀佛,至誠懇切地念去罷。」

這一段話是說明了禪宗與淨土宗其實乃是同一種法門。禪與淨,它們引你入門的方法與用功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是帶你回家,回歸那清淨的本性這方面,是一樣的。

趙州禪師說的「念佛一聲,漱口三日」這是因為趙州禪師已經超越了需要藉著念佛來住在那清淨無染的境界,如果突然之間,念佛的心又跑出來了,就表示在那一刻並沒有觀照到自己那原本清淨無染的心,所以說要「漱口三日」表示懺悔自己心念跑掉了,並藉著這種懺悔回歸那完全清淨的境界。所以這些話並非教人不要念佛,而是教人要隨時「念著那清淨無染的心」-也就是「念佛」的真正意義。

另一句話「佛之一字,吾不喜聞」,這也是同樣的意思,真正清淨的境界是「有佛」「無佛」兩者都無的境界,修行到了這個境界,就不再需要靠著「佛」這個字了,所以能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這也是要修行到如同趙州禪師,已經超越了需要靠念佛來進入清淨的境界的人,才能夠說的話。所以這些話,本意都不是禪宗反對念佛。反而是在講一種念佛的真義-「念念不離清淨」。明白這點,才不會誤會了趙州禪師的本意。

後面的那些話:有人問趙州禪師。「你的師父是誰?」。趙州說「是十方諸佛」。又問「十方諸佛的師父是誰?」。趙州說「阿彌陀佛」。這些問答是在說明,要達到趙州禪師這種清淨無染的境界,最初還是要藉佛法入門,以十方諸佛為師。說十方諸佛的師父是阿彌陀佛,是因為十方諸佛都是同樣的念念在清淨、念念在眾生,阿彌陀佛淨土的法門就是給大家一個佛境界的標準模範,讓大家有一個清淨之地可以追隨。因為眾生的習氣,也可說是人類的習氣,如果不念清淨之地,就是念污穢之地,如果不念佛,就是念塵俗的人與事。念佛的法門,就是給大家一個清淨的目標,解脫的目標,如果沒有這個目標,那就永遠是沉淪。因為我們所在之處,就是這個塵世,既然稱為「欲界」,它的本質就是欲望,再因為想要達成欲望,造作一切的惡業,而生出了一切的污濁-就是《阿彌陀經》中佛陀特別指出的「五濁」惡世。如果念念都是污濁的塵俗之事,當然就沒有清淨與解脫的可能了。

所以虛雲老和尚也說過「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因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深厚。妄想難除。故借這一句佛號。來做個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則妄念自除。淨土自現。何須他求呢。」

也就是說,要藉著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來去除妄想,這個妄想是無始以來層層堆疊的深厚妄想累積的習氣,如果不藉著念佛,念清淨,念念不忘,來去除這些習氣,才有可能除去妄念,達到淨土的境界,等到了那個境界,當然淨土就不需要往外求了。但是,如果只是明白這道理,卻沒有實踐,就是「說食不飽」,不論你天花亂墜說得飯菜有多好吃,沒吃就是不會飽,無法騙人,也無法騙自己。也就是,不下手入門修持,就永遠是門外漢。說要去除妄念,達到清淨,那也只是癡人說夢。念佛,就是一個讓你念清淨的入門方法。因為「佛」,就是代表了究竟的覺悟與清淨。阿彌陀佛,更是因為他的願力,知道眾生對感官所見形相的執著,也知道許多人雖明白「心淨國土淨」但是卻根本無法做到的,所以開立了一個同樣是從心出發,但是可以往形相上求的淨土,不需要你的心清淨到國土也淨的地步,只要你發心願意求阿彌陀佛淨土的清淨境界,你就可以去。等於是,阿彌陀佛送你一個清淨的國土。這就是阿彌陀佛淨土這個法門的殊勝之處。

許多人認為淨土法門並不究竟,因為《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難免許多人會認為既然阿彌陀佛淨土的境界是藉著殊勝的形相吸引你去,那就是虛妄,並非究竟。但是,《金剛經》也說了要「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還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眾生」也是形相,「滅度」也是形相,既然都是虛妄,那麼究竟有沒有眾生?究竟要不要滅度呢?既然「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為何不是什麼都不做就好了呢?所以若只執著在經文內某句話,就很容易斷章取義。

其實,所有的法門都是給我們一個方便下手之處,以便洗淨我們長久以來不同層次的污染。佛法中所有的文字,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些話本身就是一種形相,是藉著我們的腦-思維能力-所升起的一種形相或影像,雖然都是形相,但是我們必須首先藉著這些文字形相,來理解一個解脫的究竟方法,再由實踐來證明那最後沒有形相的究竟。

這個必須循序漸進,從塵世的欲愛中解脫的方法,《楞嚴經》中有一個很好的譬喻:

「裝過毒蜜的容器必須先倒出毒蜜,用水洗乾淨,然後再用香灰去除味道,才能再用來裝沒有毒的東西。」

這個意思是說如果真心願意解脫欲愛的煩惱,也就是得到清淨,就要先除去久遠以來因為妄想而養成的欲愛污染的習氣,告訴自己要用戒律限制自己改變這種習慣上就想去污染的業,限制自己不再造惡,然後時時刻刻都實踐善業,也就是時時刻刻都念著清淨,這樣就是時時刻刻都念著佛,來改變自己,這就是「香光莊嚴」。這樣到最後,才能成為有資格承載清淨佛果的容器。

也就是要得到最究竟的清淨,必須由願意下手去除污染開始,去除污染而得到了初步的清淨之後,才能看到更深層的習氣(妄想的累積),如同掃掉了家具上的灰塵才會看到下面的污垢。塵垢皆除,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清淨。所以是在不斷清掃中走向清淨。最後的清淨就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因為初步掃除污染只是掃除我們對物質層面的愛欲,往下還有感受的層面,思想層面,然後才是與宇宙共享的眾多種生命、眾多次生命輪迴的這種生命的層面,以及那最後的那認為有神識存在的層面。這些狀態都是我們執著了「有、無」的相對,而創造出來狀態,相對的狀態就是感官運作的基礎,這有形的世界其實就是感官與思想將我們覆蓋在它們的影響力之下,所創造的世界。所以要破除感官與思想對我們的影響力,才有可能走到真正的清淨。從以上這層層堆疊的情形,我們就可看到,要真正清淨是多麼的不容易。已經在生死長流中長久染污的我們,如果沒有意願脫離苦樂相對的境界,根本不可能達到絕對的清淨。阿彌陀佛淨土的法門就是給了我們一個方便,只要我們願意放棄污染,走向清淨,願意念那清淨之地,就有淨土在那兒等著我們,帶領我們進入真正的清淨。

這種真正清淨,不再有相對的染淨的觀念,就是《心經》中所說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處所說諸法空相的「空」,就是「相對」的交戰消失了,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說「生滅,垢淨,增減」這些相對的境界都消失了。這樣就是真正的清淨。

在佛陀所傳的法中,有「究竟」,有「方便」。「究竟」就是最後的目標,而「方便」是為了引領你入門,不入門則無從達到究竟,所以會有很多的方便法門,但是所有的方便都是為了回歸那究竟的清淨。

所以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意思是那為了方便引你入門的法門有很多,但是回歸本元,就沒有相對的、二元的境界了。

下一期我們就來看看古來弘揚淨土的大德,是如何的實踐與成就的。

(未完 下期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