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智學經典系列》奧秘科學綱要之三
史丹勒博士主講 潘定凱譯
《奧秘科學綱要》是人智學經典之一,稱為「奧秘科學」是因為其主要內容是講非感官世界—不是肉體感官能感知的世界,主要是指肉眼不可見的世界,也就是有天眼才看得到的世界,所以稱為「奧秘」。而因為這種天眼的能力,是可以自我開發,然後自己可以證明史丹勒博士所說的一切,這自我證明就是「科學」。這些「奧秘」包括了人類在宇宙中久遠的進化歷史,人類由非物質進化到物質的身體的過程,以及非物質的身體與非物質的宇宙是如何在我們的生命幕後運作等等。僅此譯出,以饗讀者。 《奧秘科學綱要》第二章人類的組構 (續上期 第二章) 不久前,甚至連普通科學界對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追溯到十九世紀上半葉嚴肅科學家的著作,你會發現,當時即使是一些「真正的」科學家也注意到了生命體中有些不同於無生命物質的東西。礦物中。當時,人們會講到一種「生命力」或「活躍生命力」。誠然,他們並沒有將這種生命力想像為上述的「生命體」,但他們的概念仍然基於有這樣一種東西確實存在的暗示。他們想像這種「生命力」是輔助生命體的實體物質和力量,就像磁力輔助著磁鐵中的純鐵。 後來,這種「生命力」從科學概念中消失了,人們試圖僅用物理和化學原因來解釋一切。然而,最近,一些科學思想家再次對此做出了反應。在某些方面,人們承認假設有「生命力」之類的東西存在畢竟不完全是胡說八道。然而,即使是承認這種可能性的科學家們也不願意與這裡提出的「生命體」觀點達成共識。一般來說,從超感官知識的角度與這些人進行對話不會有任何結果。反而是,超感官知識應該認識到唯物主義觀點是我們這個時代自然科學巨大進步的必然伴隨物,因為自然科學是基於我們感官觀察方法的巨大改進。在進化過程中,不時以犧牲其他能力為代價,將某些特定能力提高到某種程度的完美,這只是人性的一部分。透過精確的感官觀察,自然科學才能發展到如此重要的程度,所以能見到「隱藏世界」的人類能力不得不被迫進入幕後。但現在又到了我們需要重新培養這些能力的時候了。我們將贏得對隱藏事物的了知,但不是通過與否認隱藏元素存在的邏輯結果的判斷作鬥爭,而是通過以正確的方式展示這些元素本身,於是它們就能夠被那些時機成熟的人所了知。 有必要在此說明這一點,以免人們認為作者在談論「 乙太體」時對自然科學的觀點一無所知—在許多方面,這種東西必然被視為想像的虛構。 那麼,這個乙太體就是我們人類組成的第二部分。超感官知識賦予它比肉體更高程度的真實性。超感官知識對所見的這個「體」的描述,一旦這種描述的意義變得明顯,便會在本書後面的章節給出這種描述。目前,可以這麼說,乙太體滲透到肉體的所有部分,並且可以被視為其建築師。我們所有器官的外形和形式都是由乙太體的氣流和運動在維持的。(可見史丹勒博士的奧秘生理學Occult Physiology特別是第五講。) 我們的肉體心臟是基於「 乙太心臟」、我們的肉體大腦、是基於「 乙太大腦」等等。乙太體和肉體一樣都可區分,但更複雜。在乙太體中,一切都處於活生生的、流動的、相互滲透的狀態,而在肉體中,則是各個明顯獨立的部分。 乙太體對植物和人類來說是共同都有的,就像人類和礦物都具有實體一樣。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乙太體。 從乙太體,我們再繼續看人類組構的另一個組成部分。為了幫助我們觀想這下一部分,超感官觀察會指向睡眠現象,就像講乙太體會指向死亡現象。就一切外顯的而言,我們所有有生產力的行為都是基於清醒狀態下的活動。然而,只有當我們不斷地從睡眠中為耗盡的力量灌輸新的力量時,才有可能有清醒的活動。睡眠期間,行動和思考都消失了。就我們的意識生活而言,所有的痛苦和快樂在睡時都沉沒了。當我們醒來時,意識力量會從睡眠的無意識中升起,就像水從隱藏又神秘的泉水中湧出一樣。我們入睡時,沉入黑暗深處的意識與我們醒來時升起的意識是一樣的。根據超感官認知,那一次又一次從無意識狀態中喚醒生命的就是我們人類組成的第三部分。我們可以稱之為「星芒體」(也稱星光體)。 正如肉身不能僅依靠其所含的礦物形質和力量來維持其外形,而只能透過乙太體的滲透瀰漫來維持,乙太體的力量也無法有意識之光照亮自己。如果自己運作,乙太體就會持續的維持睡眠狀態。也可以說,它只能在肉體上維持植物般的存在。一個甦醒的乙太體是被星芒體照亮的。就感官知覺而言,當人入睡時,星芒體的影響就會消失。然而,從超感官觀察來看,星芒體仍然存在,但似乎已與乙太體分離或被提離乙太體。感官知覺不涉及星芒體本身,而僅涉及星芒體對各種外顯元素的效應。這些效應在我們睡覺時並不直接存在。 就我們的星芒體而言,我們是與動物在這方面具有相同的本質,就像我們與礦物質都有肉體和與植物都有乙太體一樣。植物是處於持續的睡眠狀態。如果我們不準確地判斷這些事情,很容易陷入錯誤,認為植物具有與動物和人類在清醒狀態下相似的意識。只有當我們對意識有不精確的概念時,這種錯誤才有可能發生。當外部刺激施加到植物上時,它會像動物一樣做出某些運動,可以說,在某些外界刺激下葉子會捲曲的植物對這些刺激是「敏感的」。然而,「意識」的決定性因素並不是一個生命對刺激作出反應,而是他在內心除了單純的反應之外還體驗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否則,當一塊鐵在熱的影響下膨脹時,我們也可說鐵有「意識」。只有當相關生物例如因熱度的影響而產生內心體驗(例如疼痛)時,這才算「意識」出現。 超感官認知看到我們人類構成的第四個要素則與我們周圍外顯的世界沒有任何共同之處。正是它使我們與其他生物區分開來,並使我們成為創造物之中的王者,成為至少暫時屬於我們的創造世界的王者。超感官認知指出了我們清醒時體驗的根本差異,來告訴我們人類組構 這一部分的概念。當我們將注意力轉向以下這個事實時,這些差異就會立即變得顯而易見:在清醒狀態下,我們雖不斷地處於必然是短暫的體驗之中,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體會到這並不真實。當我們將人類的體驗與動物的體驗進行比較時,這種差異就變得特別明顯。動物以極大的規律性體驗外在世界的影響。在溫暖和寒冷、痛苦和快樂以及體內某些定期重複的過程的影響下,它們意識到飢餓和口渴。這些體驗並不構成我們人類生命的全部範圍;我們會發出超越這一切的祈願和慾望。如果我們想辦法,一定都可以展示出動物的行為或感覺的原因來自何處,無論是在其體內還是體外。人類則絕非如此,我們可能會產生一些無法由我們身體內部或外部的原因充分解釋的願望和慾望。我們必須承認,屬於這個領域的一切都有一個特殊的來源。用靈性科學的術語來說,這個源頭可以在人類的「我」之中看到,因此可以被稱為人類組構的第四部分。 如果星芒體任由其自行運作,其中就會發生快樂、痛苦以及飢餓和口渴的感覺,但在這一切都不會有任何持續永久的感覺。我們所說的「我」並不是持續永久的因素的本身,而是體驗到了持續永久性的那個「人」。在這個領域,我們必須非常清楚地闡述這個觀念,以免產生誤解。當我們在不斷變化的內在體驗中意識到某些持久性或永久性的東西時,「我」的感受就開始在我們身上顯現。例如,一個生命感到飢餓的這一事實並不能給它一種「我」的感受。當這生命一再地感受到飢餓時,它就會興致勃勃地去攻擊它的食物。當飢餓一再驅使我們去尋找食物時,「我」的感受並不會出現。是除此之外,還要當我們保持了一種對先前飢餓得到滿足時的快樂的認識,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我們對食物的渴望是由過去的經驗以及當前的飢餓體驗所驅動的。 如果乙太體不能將肉體維繫在一起,肉體就會分崩離析。如果星芒體不照亮乙太體,它就會陷入無意識。同樣地,如果我不拯救過去並將其延續到現在,星芒體就會一再忘記過去。死亡對應於肉體就像是睡眠對應於乙太體、遺忘對應於星芒體。我們也可以說,生命屬於乙太體,意識屬於星芒體,記憶屬於我。 比起錯認為植物有意識,我們更容易錯認為動物有記憶。當狗在很久沒見到主人之後,仍然能認出主人時,我們自然會想到這是記憶。然而實際上,這種認識並不是基於記憶,而是基於完全不同的東西。狗對主人感覺到某種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力源自於主人的本身。當主人在場時,這會讓狗感到高興。每次主人離開後再度出現,狗的快樂就會再度出現。然而,只有當一個人不僅感受到現在的經歷,而且還保留著過去的經歷時,這才是記憶。雖然我們知道了這一點,我們仍然可能會陷入認為狗有記憶的錯誤。例如,我們可以說,由於狗在主人離開時感到悲傷,因此它保有了對主人的記憶。這也是對這情形的錯誤評估。透過與主人分享生活,狗開始需要他們的存在,因此會像感到飢餓一樣感受到他們的不在。如果我們不做出這樣的區分,我們就不會清楚生命的真實情況。 某些偏見可能會讓我們反對以上對狗的說法,會說我們無法知道動物體內是否存在與人類記憶類似的東西。這種反對意見是基於未經訓練的觀察。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根據事實的觀察動物在其經驗的背景下如何表現,我們就會注意到它的行為與人類的行為之間的差異,並且會意識到動物的行為就是因為它沒有人類的這種記憶。 這個事實,對於超感官觀察來說,就是顯而易見的了。但除此之外,在超感官觀察過程中直接進入人類意識的事物的影響使我們那「被思想瀰漫」的感官覺知能夠識別這情形。如果我們說我們是透過了內在觀察自己的靈魂而覺知到自己的記憶,但我們不能對動物的靈魂做同樣的事情,這種說法乃是基於一個致命的錯誤。我們能夠講我們自己的記憶能力,這並不是來自對我們靈魂的內在觀察,而只是來自於我們對自身與外在世界的物體與過程的關係的體驗。我們對自己、對其他人、對動物的體驗都是同樣的方式。當我們認為我們只能根據內在觀察來評估記憶的存在時,我們就是被幻覺蒙蔽了雙眼。儘管我們可以說,記憶背後的力量是一種內在的力量,但我們對它的評估,甚至是對我們自己的評估,都是透過從外在世界觀察生活背景而獲得的。我們能夠以評估我們自己的相同方式來評估動物的這種背景。現代心理學因為它那完全未經訓練且不精確的想法,在這方面受害頗大,由於觀察的錯誤而具有高度的自欺性。 會很容易誤解本書對記憶能力的解釋。對於那些只考慮外在因素的人來說,在動物甚至植物中發生類似記憶的事件與這裡描述的人類的真正記憶之間存在著差異,並不是個顯而易見的情形。確實,當動物第三次或第四次做某事時,從所有外表來看,記憶和與之相關的學習似乎實際上都存在。像一些自然科學家和他們的徒眾一樣,我們甚至可以擴展記憶的概念,包括當小雞爬出殼並開始啄食穀物時會發生什麼—它甚至知道它的頭部和身體需要做出的精確動作。我們可以說,既然它不可能在殼中就學會了這一點,那麼它一定是從成千上萬的祖先生物那裡學會了這一點。這就是赫林(Ewald Hering 1834–1918)所說的。相當可能將這種現象當作看似記憶的情形。但如果我們不考慮在人類身上發生的獨特過程—這是一種在以後的時間點真正感知早期經驗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早期狀況影響了後來狀況的過程—那就永遠無法真正領會人性的本質。 在這本書中,對過去的感知—而不僅僅是它在後來某時間的再現,不論是否有點改變的形式—才是本書所謂的「記憶」。如果我們選擇用這個詞來形容植物界和動物界的相應過程,那麼我們就會需要創造另一個詞來形容人類。在以上的討論中,這個詞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理解人的本質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差異。同樣不可能將動物表面上高度智慧的成就與這裡所謂的「記憶」連結在一起。對這個「我」來說,「記憶」和「遺忘」的意思與星芒體的「清醒」和「睡眠」的意思非常相似。就像睡眠可以讓一天中的憂慮和煩惱消失得無影無蹤一樣,遺忘也可以為生活中的不好經歷蒙上一層面紗,抹去了部分的過去。就像我們需要睡眠來再次增強疲憊的生命力一樣,我們也需要消除過去的某些記憶,以便自在、不帶偏見地接受新的經驗。遺忘恰恰可以增強我們感知新事物的能力。例如,想想學習如何寫字這類的事情。孩子們學習寫作時必須經歷的所有詳細步驟都被遺忘了,剩下的就是寫字的能力。如果我們過去學習如何寫字的所有經驗在我們每次動筆時都以記憶的面貌重複的出現在我們的靈魂中,我們還怎麼可能寫作呢? 注意,記憶會出現在不同的階段。它最簡單的形式是當我們感知到一個物體,然後可以轉過臉去並重新喚醒它的「心裡圖像」。這個心裡圖像是在我們感知物體的過程中形成的,這個過程發生在我們的「星芒體」和我們的「我」之間。星芒體令我們意識到了物體的外在印象,但如果「我」沒有吸收這些知識並記住它,我們就會只在物體實際存在時才意識到它。 這就是超感官觀察將我們的「星芒體本質」與「靈魂本質」分開的地方。只要我們心中只是生出了這物體出現存在的知識而已,我們就還是在「星芒體」的範圍內。然而,一旦我們給了這種知識一種永久性,我們就稱之為「靈魂」了。但從剛才所說的內容中,我們立刻可以看出人類星芒體與靈魂中賦予知識永恆性的部分有多麼緊密的聯繫。可以說,這兩件事結合成了我們人類組構的單一元素,因此,這種結合體也可以稱為星芒體。如果我們想要確切的術語,我們也可以將人類的星芒體稱為「靈魂體」,而「靈魂」呢,只要它與這個「靈魂體」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稱為「情感魂」(sentient soul)。 當「我」將其活動導向它自己吸收的「物體—知識」的各個方面時,它就將自己的本質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透過這種活動,「我」越來越脫離感知到的物體,以便在處理它自己所吸收的知識。做這件事的這部分的靈魂可以稱之為「心智魂」(intellectual soul)或「心識魂」(mind soul)。「情感魂」和「心智魂」的特徵是,他們會處理那藉著感官感知而接收到的物體印象,然後保留在記憶中。在此處,靈魂是完全屈服於它之外的事物。就連它透過記憶所擁有的東西,也是從外在接收的。 然而,靈魂卻能超越這一切。它不是只有「情感魂」和「心智魂」。對於超感官的觀點而言,最容易透過指出一個簡單的事實來提供一些想法,而這個事實的完整意義需要被理解:在我們語言的整個範圍內,只有一個名稱,其本質特徵將其與所有其他名稱區分開來。這個名稱就是「我」。任何人都可以將其他名稱用在它所屬於的事物或生命之上,但作為對某一個特定的生命的稱謂來說,「我」只有當這個生命將這名稱用在自己身上時才有意義。「我」這個名字永遠不會被作為聽者的名字從外面傳來。一個人只能將「我」應用在自己身上。我只是我自己的「我」。「我」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你」,而其他人對我來說也是「你」。 這種事態是一個深刻重要的真理的外在表達。「我」的實際根本本質是獨立於任何外在事物的。因此,它以外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直呼它的名字。有意識地保持與超感官觀點聯繫的宗教教派將「我」這一個名詞稱為「上帝不可言喻的名字」。這就指向剛剛指出的重點—任何外在事物都無法進入我們現在所看著的這個人類靈魂的部分。這是靈魂的「隱藏聖地」,只有與靈魂同本質的生命才能進入那裡。當靈魂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我」時,居住在這人內在的上帝就開始說話。就像「情感魂」和「心智魂」住在外在世界,這第三個靈魂元素,當這靈魂達到了感知他本身的生命時,就將他自己沉浸在神聖之中了。 這種觀點很容易被誤解為宣告「我」和「神」是同一位而且相同。然而,他並沒有說「我」是「神」,而只是說「我」與神聖具有相同的特性和本質。如果我們從大海中取出一滴水,如果我們說這滴水與大海具有相同的本質或實質,我們難道會說它就是大海嗎?如果我們絕對要做個比較的話,我們可以說,「水滴」之於「大海」,就像「我」之於「神聖」一樣。我們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神聖的元素,因為我們自己的原始生命是取自神聖的。所以,透過人類靈魂的第三部分,我們獲得了關於自己的內在知識,就像我們透過星芒體獲得了關於外在世界的知識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奧秘科學可以將第三種靈魂元素稱為「意識魂」(consciousness soul)。在奧秘科學意義上,靈魂由三個部分組成:「情感魂」「心智魂」和「意識魂」,就像身體由三個部分組成:肉體、乙太體和星芒體。 (第二章未完 下期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