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說什麼 之九
—續《般舟三昧經》《淨土聖賢錄》
| ||
【前期說到《般舟三昧經》是末法時代會先滅去的經書,因為它有著帶我們出離這無止盡的輪迴的方法,指出,要成就佛的境界,就是先求「正定」(或「三昧」),「正定」就是看破「欲望」,也就是看破「相對的一切」,因為欲望就是對「苦與樂」,「貴與賤」,「貧與富」,「美與醜」,這些相對境界的執著而產生的。 有了這種無欲的「正定」之後,再一心專念西方「阿彌陀佛」,如此七日七夜,就會見到「阿彌陀佛」。佛也說明了這種「一心」,就能往生佛國境界。因為這種「一心」中有佛力,有正定的定力,還有念佛的功德力。有這三種力量,心中念念都是佛國,自然會得見佛國。這期我們繼續來看這本經書的大致內容。】 此處,佛陀教導我們,一切都是心念的力量,有妄想就是愚癡,無妄想就是清淨涅槃,一切苦樂,一切想願,都成為空明清澈的佛心,菩薩在正定所見的,就是這種見空的情境。 而要很快的得到這種正定就要如下要求自己: 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有恆心毅力不懈怠的修持、沒有其他的事比得上自己對空的智慧的要求、並常與善知識相聚一處。 如何做到以上的要求?就是練習長期的—例如三個月,要求自己不再有世俗的求功名利祿等思維、除了吃飯,不睡眠、不休息的誦經念佛做功課。要能夠做到可以維持這樣的心境,不覺得困難,讓三個月也如同彈指一般迅速的過去。為人說法講經,不能希望人供養。 要促成容易入正定的好因緣,就要促進眾人聽經學習佛法,注意不能忌妒而是要隨喜他人的在佛法上的進步與了解。用各種方法傳揚護持佛法,幫助人進入佛道,傲慢的人更要希望教他進入佛道之中。因為謙卑的人,尊敬善知識的人才容易入正定。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等的修行。都不會懈怠。如此修習,入定時就會見到如同天上星宿般眾多的十方諸佛。 如果知道了這些方法卻不去實踐的,就太可惜了,好像載著滿船珍寶渡海,卻讓船在中途沉沒。輕視這些法卻只想要世間的功名利祿,就好像不認識寶珠的農夫,不要寶珠,寧願要一頭牛來耕田。也像知道是檀香,卻不肯聞或不承認有聞到香味。 因為修習這法門的,得到四方佛力的護佑,戒掉了慾望的心,無所罣礙、智慧充滿、無有恐懼,等於得到了、布施了世間所有的珍寶。就算修行一天一夜也相當於進入了佛的智慧之海,在成佛的道路上,再也不會退轉。 而如果是出家比丘要學這個三昧,就要清淨持戒,身口意三方面都要觀照自己行為清淨,不求任何後世的福報。貪嗔癡慢疑當然都要去除。願意獨處精進修行。尊敬善知識但不諂媚。就容易進入這種三昧。 如果是女性出家比丘尼,要求是一樣的,如果對服飾珠環還有貪愛也要放下。 如果是男性居士要學這個三昧,還是戒律,對殺、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定要堅持。雖然未出家,也常念出家的生活,不貪財產妻子恩愛等。在家常常持八關齋戒(除了五戒,還要求不享用高貴家具,不做打扮與娛樂,過午不食)。常常親近佛寺,常常念著布施,而且布施後不求任何福報。奉敬善知識,不傳講他人的罪過。常圓滿這些善行,就是這樣的來學這三昧。 如果是女性居士要學這個三昧,也是要求五戒。要告訴自己做了三皈依,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就不再學外道,拜鬼神,求算命。也是一樣的行善去惡,謙卑做人,這樣就容易得到三昧正定。 總之,就是不再信仰外道,以戒律斷愛欲、清淨行。徹底斷除貪嗔癡慢疑。這樣其實就是正定。 最後,佛總結道,應尊敬這三昧的法門,並用「佛印」印記在上面,什麼是佛印?就是看破其實「沒有什麼生了」,「沒有什麼滅了」,「沒有什麼敗壞」,「沒有什麼好貪求的」「沒有什麼好想願的」一切都不真實,都是妄想。這就是佛道,就是佛的印記。 所以,這部經典,稱為《般舟三昧經》, 「般舟」,是「常行道」的意思,就是規定自己七天或九十天,不間斷的念佛,讓「身、口、意」這三業沒有間斷地在行善,這樣就自然地沒有時間去造惡。 「三昧」就是「正定」,也就是經過「身、口、意」這三業無間斷地專心一意行善,感應到佛國的境界現前。 也就是要藉著常行三昧正定,才會明白與證明佛所印記的這「一切都不真實,都是妄想」的事實。 在《淨土聖賢錄》中記載了許多依照「般舟三昧」這個法門修行的例子。 慧遠大師 慧遠。晉朝人,俗姓賈,幼年就好學不倦,廣博學習,並通達六經,尤其擅長莊子、老子。當時道安法師建立寺院於太行恆山,慧遠前往歸依。在聽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時,頓時開悟,因此追隨道安法師出家。慧遠出家之後日以繼夜的誦經,道安讚歎說:「使佛法流傳於東土中國者,應當就在慧遠吧!」晉太元六年,慧遠經過潯陽,見到廬山廣闊空曠,可以棲身安住,因此在當地建立精舍,名為龍泉寺。當時慧遠同門的師兄慧永法師,已經先在廬山西林,想要邀請慧遠去住。然而慧遠的同參以及歸依弟子漸漸眾多,西林太小無法容納。刺史桓伊,就為慧遠於廬山東側建立寺院,因此稱為『東林』。慧遠於是率領大眾修行,挖掘水池種植蓮花。在水池上立十二葉蓮華為計時的刻漏,依循著水流旋轉,分別刻劃日夜時間,作為修道經行的時間標準。自此之後,四方有清淨信心的讀書人,聽聞到慧遠的名聲來歸附他,有一百多人。慧遠說:「諸位前來此處修行,難道能夠不想求生淨土嗎?」因此乃恭造西方三聖的像,建房開辦念佛蓮社,令劉遺民作發願文,雕刻於石上。當時王喬之等數人,也作了「念佛三昧」詩以表明求生淨土的心志。 慧遠為他們的詩讚揚如下: 「三昧是什麼呢?那就是心思專一、想念澄寂。心思專一,則不會散亂。想念澄寂,則意氣清虛、神志明朗。意氣清虛,則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觀照。神志明朗,則心念昏暗之處都得明徹照耀。心思專一、想念澄寂,這兩者是進入真如自然的根本憑藉,能令心識歸一而能發起妙用。 然而各種三昧,很多名號,但論功效高而容易進入的,排第一就是念佛。為何呢?因為能回到最究竟的根元。達到最究竟寂滅的人,我們尊稱為「如來」,如來是本性與心識已經能共同運作,無論在何方都能感應。因此能讓進入此念佛三昧的人,渾然忘卻分別的知見,隨著外在所緣之事物而內心如明鏡般的現起相映的作用。映現萬物的內心既然清淨明澈,則內在的清淨與外入的光相互交映,萬象就隨著清淨的覺性而顯現出來。這不是平時用眼來看、用耳來聽而做出回應的情形。而是萬物本質的清靈在本性清澈中顯現,清淨光明、本來如是。阿彌陀佛這個本性之音,叩擊著我們的本心,凝滯的情執於是消融明朗,徹底見到本性。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最殊勝的法門,如何能達到這個境界呢? 所以依教奉行的賢者們,都能知道要思惟修習這個總攝一切佛法的要門綱領。感嘆這一寸光陰的壽命將逝去,恐懼未來了脫生死的資糧還沒累積好,所以要在這法堂之上,洗淨心念,整理行儀,向前用功。夜裡也要精進忘卻睡眠,清晨起身後即勤進不懈。雖是平常人,但有這一心向上的功夫,也能夠相應於佛法中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解脫道的志向。向上仰仗阿彌陀佛接引而立刻超越本來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長時間的修行,又藉著同參道友的互相提攜而一起往生淨土。向下引導心念懦弱不願精進的眾生,在他們身後警策鼓勵,令其向前精進求生淨土,以這種觀點來閱讀諸篇念佛三昧詩的大作,又怎能說它只是文人的詩歌詠嘆而已呢?」
慧遠因為江東地區的經藏缺乏,因此派遣弟子遠行越過蔥嶺,請得了許多梵文的經典,並傳入關中一帶。當時的經律,從廬山流通出來的,幾乎有上百卷之多。慧遠曾著作《法性論》,以說明涅槃常住的道理。鳩摩羅什大師見了之後讚歎說:「邊地還未曾見到大乘了義經典,此論卻竟能與佛法的究竟義理相合。」慧遠大師居住廬山三十年,足跡從不涉入俗世,專一心志修習淨土,清澄心念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曾三次見到西方三聖,但都未向人透露。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臺東邊的佛像處,慧遠剛從禪定中出定,見到阿彌陀佛,廣大的身相遍滿虛空,在清淨的圓光當中,有無數化佛,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佛左右相侍而立。又見到極樂世界的水流散發著光明,分為十四支,上下迴流,宣揚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阿彌陀佛此時告訴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你在七日後,會來生在我國極樂世界。」又見到蓮社中已經先往生西方的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人,都在阿彌陀佛身旁,並向前對慧遠作揖問訊說:「大師發心最早,怎麼來得這麼晚!」 慧遠於是此時才告訴弟子法淨、惠寶說:「我從最初到廬山安居到今天,這十一年之中,有三次見到西方三聖顯現,今天又再一次見到,我必然往生淨土了!」因此自己寫下留給弟子的遺戒,到八月六日,端坐進入寂滅離世,享年八十三歲。 善導大師 善導是唐朝淨土宗的大師,(台北市的捷運站—善導寺,就是紀念善導大師的寺廟,此寺廟舊址在台灣的日據時代就已建立,是當時日本淨土宗在台灣的布教中心,管理全台灣的淨土宗寺廟,可見淨土法門傳播的廣大與久遠),他看到依照《觀無量壽經》等經書,了解「般舟三昧」,依此方法修行道業,就能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為了讚嘆這個殊勝的法門而撰寫了《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也簡稱為《般舟讚》。 當然他就是修「般舟三昧」的,在外就演說淨土法門,每次進入室內,就長跪念佛號,直到力竭。三十多年,沒看過他睡眠。持戒精嚴不犯。好吃的留給眾人,自己吃粗惡的。一切布施都用在寫經、畫淨土像、造塔寺、供佛燈等。 有人問:「念佛可以得生淨土嗎?」善導大師說:「如你所念的佛,必定滿足你的願求。」接著善導大師自己念了一聲佛號,同時就有一道光明從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至百句,都是這樣的放光。 他勸勉世間人的偈頌說道: 「每個人都漸漸地雞皮鶴髮 行走步履慢慢地老態龍鍾 就算你擁有黃金白玉滿堂 難道能避免衰老凋殘病苦 縱然任你享受千般快樂, 生死無常終究還是會來, 唯有趕緊走上修行之路, 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有人問:「為什麼不教人作觀想,而卻直接教他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善導大師回答:「凡夫眾生業障深重,所觀的極樂淨土境界精細微妙,而能觀的心念卻極為粗糙,既然心識飄揚精神散亂,那麼觀想就很難成就。所以釋迦世尊大慈大悲憐憫眾生,直接勸導眾生專心稱念阿彌陀佛,正是由於稱念佛號容易的緣故。只要能夠相續不斷就可以往生。如果能夠念念相續,預定終其一生前都專意念佛,那麼十人修行即十個往生、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為什麼?由於沒有外在雜亂的因緣故,由於正念相繼的緣故,由於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的緣故。由於不違釋迦世尊的教化故,由於聽從佛陀所說的話的緣故。 反之如果捨棄專修佛號的功夫,而間斷夾雜修習其他法門的人,百人之中難得有一兩個成就,千人之中難有三四個往生,為什麼?因為混雜的因緣是散亂妄動的,容易失去正念的緣故。因為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的緣故。與釋迦世尊的教化相違背的緣故。不聽從佛陀所說的話修行的緣故。因為繫念佛號不能相繼不斷的緣故。內心不能專心思念報佛深恩的緣故。這間斷夾雜雖然也是在從事修行,但是常與名利欲望相應不離的緣故,喜好親近雜亂的因緣,自我障礙又障礙他人修行往生淨土之正行的緣故。 看看各方的僧侶和居士,雖然每個人在解悟和行門都各有不同,專修和雜修也有些差異,但是只要能夠專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的人,十個修行即十個往生。反之,修行雜業和不能至誠深心的人,就算是千人之中也沒有一個能夠往生。 普願天下一切人,好好的善自思惟其中的差異,並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一心嚴密克制自己,日夜精進而不間斷,一直到此生命盡為止。那麼臨命終時,只要前念命終,後念立刻就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中變化出生。這樣在未來無量劫恆久的時間,都會享受無為清淨的法樂,乃至究竟成佛,這難道不快意嗎!」 大師也寫了《臨終正念文》鼓勵大家:「凡是臨命終想要往生淨土的人,必須要不害怕死亡。並常常要想我們這個色身有許多的苦,有許多不清淨的惡緣,各種束縛糾纏。若是能夠捨去這個污穢不淨的色身,超脫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享受無量無邊無束縛的快樂,解脫了無量劫來輪轉六道的生死與痛苦,乃是令人稱心快意的事。就好像是脫去破舊粗惡的衣服,換上美妙珍貴的衣服。因此我們應當要放下虛幻的身心世界,不要貪戀。一旦生病,就要想到病苦與生死的無常,一心念佛,等待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往生。又必須囑咐交待家人親屬,以及問候探病的人,凡是來我面前的人,只要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一些閒雜無益的話,和家中長短是非好壞等事。也不需要軟言安慰,說祝福安樂的話,這些都是虛偽浮華無益的事情。若病情危急將要命終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也不可發出感歎悔恨的音聲,這樣會惑亂臨終者的心神,使他失去放下一切念佛求往生的正念。只要教臨命終者,記得憶念阿彌陀佛,堅持念佛守著正念,直到氣盡為止。如果能遇到明白了解淨土法門的善知識,不斷地督促勉勵求生淨土,那真是極大的幸運。若是用了這樣的方法,決定可以往生淨土,這是毫無疑慮的。臨終死亡這件事情非常重大,必須要自己努力用功才可以,如果一念差錯,又要繼續經歷無量劫的痛苦煩惱,有誰能夠來代替呢?要好好想一想,好好想一想啊!」 善導大師有一天忽然跟身邊人說:「這個色身實在令人厭惡,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故鄉了。」因此登上寺院前的柳樹,向著西方祈願說:「願阿彌陀佛接引我,菩薩護念幫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說完,就從樹上投身而下而往生了,唐高宗知道善導大師的念佛口出光明的修行神異不可測,因此賜贈寺院匾額題名為「光明」。 (未完下期續)
|
本期目錄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