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25年11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25年11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康復身體 康復心靈一自在的活在多次元的世界雷久南
自然生活
探測植物的能量 愛藍娜.摩爾 愛藍娜.摩爾
華德福教育
教師討論會第七講( 下)  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華德福語文教學分享( 上) 曾紫玉
心靈湧泉
步向內心安寧一選輯八  俞靜靜
心得分享
花神咖啡館與前世今生靈魂療癒 嚴世芬
也許你想知道
楞嚴經說什麼之三   潘定凱
《人智學經典系列》之五
奧秘科學綱要第三章一睡夢與死亡 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華德福語文教學分享(上)
華德福語文教學分享(上)
華德福語文教學分享(上)

曾紫玉

猶記我大女兒在美國唸華德福才唸到小一,就因我必須回臺照顧長輩而中斷,她遂被我們就近送到臺北住家旁的一家明星小學就讀,只認識幾個中文字的她,加上每天扎實的學習和作業,讓她和我度過了相當辛苦的一年。一天,痛苦的她問我,能不能幫她換一個全吃素的學校(胎裡素的她很不喜歡別人葷食便當的味道),還有,最好是玩著玩著就能學得起來的學校?這件事讓我印象很深,雖然當時只想著她真是從小一直玩到現在的孩子,卻也影響著我日後的教學。

華德福學校的紙筆測驗少很多,在沒有太多考試的壓力下,要讓孩子學會,還要學得不費力,對於國中小的孩子來說,很可以利用他們旺盛的乙太力—滴水穿石法。

滴水穿石法

在我剛當華德福導師的那幾年中,每週一我運用晨圈後短短的時間,介紹一首已經寫在小黑板上文圖並茂的古詩詞,這週每天晨圈時都唸一次,如果詩比較長就結束圈時也唸一次。同時,從第二天開始黑板上的字每天會擦掉幾個,往往不到星期四,就會有學生跟我說可以全擦掉了,因為他們已經全部記起來了。其實留在黑板上看得到的字容易被輕忽掉,而擦掉的字反而會在腦海中留存印象更久;加上孩子的乙太體強(管記憶力),洗腦超快,三年下來記得了上百首的詩詞。

我認為從小薰陶學生對音韻的感受性甚好,即便不甚懂得詩詞的意義也不礙事,大一點時要懂很容易,但要記卻是費力。我記得我爸爸七、八十歲當場揮毫寫蘭亭集序時,別人問他怎麼全記得,我爸爸說小時候在師塾裡搖頭晃腦唸出來的,到老年都還能熟記。

建立儀式

儀式總是華德福教育的一環,同樣的洗腦我也運用在國中的語練課中。我校同事雍師每次一進到教室,就請學生起立,一起唸誦幾句古文,就當作是語練課的開場,然後才坐下上課,我也學著這麼做。剛開始時學同事選北宋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感覺很有培養君子人的氣息,然而時間長了發現唸這麼短的好句子有些太浪費了,於是後來每次換季時,我就換一篇較長的古文,像是「禮運大同篇」、「勸學篇(節錄)」等,雖然僅是一週兩次的唸誦,幾週後就能琅琅上口,一季下來要考默寫,孩子還覺得輕鬆。這麼重複誦唸是個讓學生有效學習且不費力的滴水穿石法。

當然,一定有孩子不太投入唸,我會經過他身邊,把手放在我耳朵邊,表示請讓我聽見。除此之外,過一陣子我會開始玩輪唸的遊戲。一開始可以全班分半左右輪唸,這樣可以省一半的力氣不唸,但耳朵在聽(洗腦中);偶爾我也會給很刺激的兩分鐘,讓學生挑其中的幾句立刻強記,時間一到就不看文本但要輪著唸。漸漸地,我會進到個人輪唸,也就是按座位順序一人一句,唸完就坐下,三秒鐘內唸不出的或吃螺絲(唸不清楚)的就站著等再輪到時唸。這樣以遊戲的方式學習,有點刺激,費一丁點力,好像在玩,玩輸代價一點點,而老師會很清楚哪位同學尚未進到狀況中,也讓學生學會不好打混摸魚。

我上課的節奏快,通常五分鐘內就能搞定這遊戲,因為每次都花一點點時間玩,即便是不太用心的孩子也至少聽到熟了,那麼下一步就是要會寫出來。初當班導時,會有一本工作本是專門記錄每週的晨詩,是以當小黑板上的字越來越少時,這晨詩本就會是學生個人參考字如何寫的重要紀錄,是以老師得仔細批閱。到了專教國中語練課時,由於內容更多,我會每次印出當日上課要用的文本和回家練習單,讓學生用三十孔的資料夾累積整理成一本自己的語練本。

聽覺式與視覺式學習

我覺得書寫練習很重要。華德福教育源自德國,歐美國家的書寫可以運用聽到的聲音來拼寫,可是中文的同音字眾多,只靠聽到的音不能確定是哪個字。華德福教育從國小一路訓練孩子聽故事(input)、隔天寫在工作本中做為自己的學習紀錄(output),這比較是聽覺式的學習。小一點時,華德福老師會在黑板上示範工作本的書寫內容,孩子越來越大時,就要考慮如何避免孩子只是抄寫,因為光是抄其實不入心(是一種進入沉睡的過程),而且還是遠距離抄,容易誤抄或寫錯字。通常我的因應對策是:在前日備課時,就找出故事中學生可以學習的詞語、成語或句型等,編製成學習單,可以是新的詞語習寫三次加注音、形近字選字、成語選填、句型練習或編故事等等。量可以不用多,但貴在持續練習。這樣我們就照顧到了視覺式的中文學習。有學生回饋我出學習單這件事很好,因為學習單的內容與當天的故事有關,所以隔日的工作本會變得更好寫。

在回顧前日上課內容時,就刻意提點一些關鍵字或故事中有出現的成語,要求寫入工作本;板書上也可以留下空格處,讓學生自己動腦筋寫出來(這就進入醒覺的過程),或者整段只協助開頭,後面的故事自己接寫。有一回歷史主課程教到宋朝,在介紹完宋朝人的生活與文化,像是開始流行坐椅子(而不是坐在席褥上)、晚上沒有宵禁,有夜市或瓦舍勾欄可逛或是看各種表演等,隔日回顧後,我就請同學假想搭乘時光機去宋朝旅遊,並在工作本上以第一人稱編寫出「宋朝一日遊」,像這樣讓孩子有所本、但能天馬行空地書寫,也是能讓學生振筆疾書的一招。總之,為師者必須對學生的學習進程很有意識,每隔一段時日就搬出不同的菜色來滋養他們,讓學生每一階段的學習都能有所成長。

情感連結法

除了習寫新的詞彙與應用於工作本中,還有方法可以讓學生記得如何書寫嗎?從人智學的角度看小一到八年級(國二)這一階段,是人生的第二個七年—情感期,也就是老師透過各種教學活動或故事等,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或感觸,這樣的學習最符應人的發展。猶記在八年級介紹禮運大同篇時,「鰥寡」是我特別挑出來從字形字義開講的詞彙。我先從「鰥」講起。

圖1 鰥

「鰥」字上場,我畫了隻眼睛,下方有淚水,還有一條魚,我告訴同學,老而無妻曰「鰥」,這個字是指沒了老婆的老公,是不是因為他愛吃老婆煮的魚,每每看到魚就想起老婆而流淚呢?有學生則解釋說:「應該是因為思念老婆而成天在哭,淚流成河,可以養魚了吧!?」聽起來還真是有道理呢!

  

圖2 寡

再來輪到「寡」。「⼧」部在象形上指的是房子,「頁」的象形字是個大頭人形,按字形看起來是孤身一人待在家中,小篆字體則多了一把刀。我在黑板上將這些象形一一畫出,並且問學生:「老而無夫曰『寡』,這人是寡婦,但你能告訴我,為何這位寡婦要配一把刀呢?是因為老公被仇人殺了,所以日日磨刀想報仇嗎?」學生的聯想力十分驚人,有人回答說:「她自己砍了她老公,因此守寡」;也有人說:「她因為恨她老公,是以將老公的屍體千斬萬剁煮來吃了!」這是不是社會版新聞聽太多了?事實上這「鰥」的右邊挺常見,在常用字「懷」裡也出現了,是藏在衣裳中的心眼因為思念、懷念在流淚吧。那麼「壞」字你會如何猜測呢?

圖3

真實的答案為何在此並非重點,重點是創造一個機會讓孩子自己聯想,經過揣想的過程,想出某種解釋的人肯定對這個字印象深刻;即便只是聽到同學的解釋,也會讓這些難字變得親切而熟悉,是有感情連結的字,也正是這個年紀發展上所需要被滋養到的。

形近字

中國字中有許多形近字,我也利用聯想來讓同學分辨這些字。記得教到「木蘭詩」中的「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幾乎所有學生都對「柝」這個字感到超級陌生,且很容易與「折」、「拆」這些個字弄混。所以我就將以下這幾個字寫在黑板上,告訴學生其實很容易分辨的。

圖4

「斤」來自於斧頭的象形,「析」是相木頭的人為了區辨不同樹木的材質與用途而將樹木劈開加以分析紋理;所謂的「折」就是手拿斧頭將某物給劈折了、分成一半;但「拆」則多了一點,是告訴你劈完有東西會掉下來,像是拆房子,有沒有注意到那一點。而「柝」則是舊時巡夜人打更所敲擊的木梆,因為是木製品所以從木部,有沒有看到也有一點,就是敲擊的形象,彷若聽到「哐」的一聲。不管是「斥」責你或是告「訴」你,難免要噴出點口水,不都有這個點,很圖像的喔!

本字增體

由於我教的泰半是國中生,有許多常見字已經都會了。我傾向於教一些比較難的字且方便他們記憶,「厭」字組就是很好的例子。

  

圖5

首先「厭」這個字的部首「厂」在此表示「反覆」的符號,右邊是隻「犬」,「曰」代表犬的口,且口中含著一個東西,曰下方的「月」,不是月亮,而是口中含的一塊「肉」。我問學生啥時狗狗會口中有一塊肉不吃下去,而只是含在嘴裡反覆按壓在地上把玩呢?一定會有學生說是因為吃飽了的緣故。的確,厭這個字原本是「吃飽」、「滿足」的意思,後來引申做因為足夠了而心生嫌棄之意,所以變成了現在使用的「討厭」的意思,而原本滿足的意思反而要「本字增體」,在其下加上「食」─也就是「饜足」的「饜」來表示之。這個字在孟子的《齊人》篇,講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或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也一樣表示滿足之意。懂得了「厭」這個字的字源後,與它相關的字就很容易懂了。像是「壓」,是指狗狗將含在嘴裡的肉反覆壓在土地上把玩的動作;笑靨的「靨(一ㄝˋ)」是指壓的動作不在土上,而改在臉面上,就是指笑起來臉上會凹一個洞的酒窩;「夢魘(一ㄢˇ)」是指睡時像是被鬼壓著所做的噩夢;「病懨懨(一ㄢ)」,是指生病時如心頭被壓的狀態。這些教完,腦中有了圖像,寫字變得容易多了,反而是唸法要多重複提點。常常我教完一個字組,我會請同學造詞,我則將詞彙寫在黑板上,寫了一票後跟著就玩故事接龍,只要你用到黑板上的這些詞彙,每個人都可以胡亂編。通常我會帶頭瞎編,像是將自己的名字放進去,學生能天馬行空地講老師發生了啥事或是班上的同學怎樣,這故事就接得很來勁了。有時編故事也會成為回家作業,給字組注音、造詞、選擇其中也許五個放在一段文句中或編成小故事。反覆操作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記得。

  

圖6

「本字增體」的字挺多,像是「然」,從象形字裡很容易看出來:燃燒木頭生火烤肉,小狗聞香而來的情景。這「然」字本就是燃燒的「燃」,後來因為被借去當然後的「然」,所以本字「然」增體、加肥,變成了現在我們現在使用的「燃」。再舉個例子「莫」,它的象形字就是太陽落到了草的中間,表示太陽就要下到地平線以下了、白天將盡、日光快沒了。因為有否定的含意,於是「莫」被借去當否定用語,如莫非、莫要管,而真的要表示日落西山的字就得本字增體,在其下加上日,也就是「暮」。帶有「莫」字邊的都與原來的象形意義多少能扯上點關係,像是落「幕」,是一塊布如日落西山般地往下降。墳「墓」,是人沒了,變成一團土。沙「漠」是水沒了。「募」集,是日暮時分得用力將放牧的牲畜趕回家。「驀」然回首,是忽然間一回頭,就像在日暮時分,一匹馬猛然地出現那樣地迅速、不經意。想當然爾,這「莫」字是在介紹《青玉案 • 元夕》這首詩的時候講的。

字根擴充成字組

像這樣介紹一個字根,可以連帶地將同一字根來源的字一併介紹,我稱之「字組」。讓學生對一字根產生連結後,搭配上一些不同的部首或部件就可以快速地擴充到一整個字組,而且這連結讓學習變得輕鬆、又不容易忘,識字量大增。我覺得常見字的字組在國小的中高年段就可以進行扎根,然由於我教的對象多半是國中生,對我來說教學的重點常常是藉此提醒學生會混淆或容易寫錯的字,或是讓學生懂得這字背後的文化意涵。而認識這些字的來源,即便是成人也能產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情感連結。

圖7

像教《齊人》篇時,我順帶一提的是「蚤」字組。這篇中的「蚤起」其實在許多古文中都這麼用,「蚤」是通假字,通「早」,意思是「早上起來」。我問同學,為何早有這麼多個同音字,如棗、澡、藻…,為何單選這個「蚤」字來通用?首先,看到這個「又」,是手形,手指間還抓著兩個小點,字的下方則提醒你這兩點是「蟲」喔!習慣現代生活的孩子們多半覺得噁心,對我來說則是住三合院當時被跳蚤咬醒而早早起床的經驗談!甚至我還會順便分享如何抓跳蚤的經驗。有感覺後,就順便介紹一下「蚤」字組的另外兩個常用字「騷」、「搔」,聊一聊何謂「隔靴搔癢」、何謂「騷人墨客」。當然回家就會有成語造句的學習單好練了。

  

圖8

曾經在講到曹操時,介紹了世說新語的《假『譎』》篇,我順帶介紹了「矞(ㄩˋ)」字組;另外講到《晏子使楚》的「南『橘』北枳」時也挺合用,無論誰先誰後,第二回再出現時就當成複習,再次提點。我覺得再次提點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因為華德福學校的考試少,提點可以讓這些已經學過的印象再次拋光(refresh),亦會讓記憶深化。我在黑板上先畫上「矛」的象形字,再令學生看下方的「冏」,像不像是一張桌子上方被尖尖如矛般的東西刺穿,產生了一個洞─「口」(刺穿和口是在同一張圖上的兩個面向),說文解字中講「矞」是以錐穿刺,「假譎(ㄐㄩㄝˊ)」就是言語上有洞,言詞做假、騙人之意,很容易懂,常用的成語是「詭譎多變」。「南橘北枳」的「橘」為何也跟戳洞有關?讓同學們自己說。一般學生馬上會聯想到剝橘子皮時,通常都會先戳一個洞,挺符合生活經驗。我則另外介紹了將橘子戳洞塞點鹽去蒸或烤來吃的轉性法,讓咳嗽時不能吃的寒涼橘子轉為治咳嗽的良藥,要同學不妨一試。戰國策中的「鷸(ㄩˋ)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時就好出現了,這鷸鳥的嘴就像矛一般可以刺進蚌殼縫中啄食其肉。

易錯字的提醒

圖9

適時提醒學生常寫錯的字是一定的,像是「盜」、「羨」。一般孩子都習慣了「次」的寫法,認為左邊是兩點或寫兩短橫,偏偏這兩個字要三個點,其實三點水是很有道理的。看到「欠」的象形字是個張大嘴的人形,「皿」是水盆的象形字。這人因為看到別人擁有的金銀財寶或是坐擁美女等而口水流了一大盆,是以起了「盜」心,想據為己有;而「羨」則是看到了肥美的羊,嘴饞而流下口水,這些流口水的當然就是從水的三點喔。常用字裡就這兩個三點的欠,講一次就記得了。

學生老是搞不清楚「寬」要不要一點,我則告訴他們:當然是「多一點」才會寬,「少一點」就不寬了喔!

不同的視角的闡釋

圖10

介紹中國字時,要小心的一點是,並非擁有相同字根(部件)的字都有相同的來源或意義。像是在提醒同學筆順上的謬誤時,如「充」的上方,現在已經改成「ㄊ」字形,而非我小時候被教的一點一橫再加上ㄙ,其實這「ㄊ」改得挺有道理,因為原來「ㄊ」的象形是倒子形,自然是連著寫,而不是一點。課堂上我會先問孩子,知不知道媽媽生孩子時,胎兒是頭先出來還是腳先出來?腳先出那可就難生了,需要頭先出來,所以看到「毓」這字,就是母親生育孩子—「育」的古字。我畫出象形字,問學生,那麼在嬰兒頭下方的三點,代表的是甚麼?有人猜是頭髮,所以用來「梳」頭髮的木頭梳子就出現了;有人說是孩子生出來時流出來的羊水或血水,所以流下來的水「流」也出現了。用不同的視角來闡釋同一個符號,這是中國人造字的厲害之處。當然,這時「鍾靈毓秀」這個成語就好順便介紹一下。(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輩出。)

同一部件不同來源

圖11

前面講「厭」字上方的「厂」表示反覆記號,然而在「厄」字上卻是懸崖的象形,如果有人掉落到懸崖下蜷曲如此,那必然是已經遭到「厄」運。如果加個人站在懸崖邊上,看見已有人墜落懸崖,那麼這「危」險性不言自明。使你危險的言語必然「詭」計多端。一次我在上柏拉圖立體(數學主課程)時,有同學問我「共軛多面體」的「共軛」要如何解釋?我從「厂」是懸崖開始講到「詭」,接著解釋「牛軛」就是牛拉車時,套在牛頸項上的一條彎曲的木條,要卡得住牛才好拉車。軛這字可聯想到用在牛車上卡得死死的拉車部件,是以共軛多面體取的意思是:一個多面體的每個頂點卡著另一個多面體的每個面的中點,卡得剛剛好,那麼我們就稱這兩個多面體互為共軛多面體(或稱對偶多面體)。

(待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