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照料火苗 兒童期教育與醫學的關聯

照料火苗  兒童期教育與醫學的關聯



◎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請切記,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與人接觸以及人的溫暖。

 -丹佛市的凱莉‧艾希,八歲寫於哥倫布高中濫殺悲劇後的反思。

◎ 教育是要擦出生命的火花,而不是在填鴨。

 -荷瑞克力特斯(Heraclitus)

◎ 只有在醫學得到靈性的滋養後,才可以說社會問題是教育的問題,也是醫學的問題。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

◎ 發燒是有淨化力的火焰,可以使身體更新。

 -希伯克雷特斯(Hippocrates)

 

我曾經看過一位八歲的小病人,他來自羅馬尼亞的一所孤兒院,被一位美國太太收養,目前是華德福小學的學生。她媽媽說當年她進入一個滿屋子都是小孩的房間,一眼就看到搖籃裏嬌小身軀的孤兒,看上去約八個月大,沒有牙齒、不會站也不會說話。她們的眼光有了第一次接觸,小孤兒綻開笑容的那一剎那,這位媽媽知道:「這是我的小孩!」之後她驚訝地發現這個小孤兒實際上已經兩歲了。她告訴我:「我只是把她領回家愛她,之後她就長出所有的牙齒,開始會站立、走路,還會說話。」

我當時就想,這真是人類愛的力量、溫暖的力量以及靈性的不可思議的示現啊。自此之後我更學習到這不是僅有的一個突發單一例子。上個世紀初的美國有許多孤兒院及醫院裏的住院病童死亡率很高且死因不明,最後勉強以「因醫院制度、醫院設備及管理上的缺失所造成的住院死亡(Hospitalism)」定名。這個名詞的定義為:「一種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卻無精打采的耗弱病,病人肌肉逐漸衰弱、失去生理反射、肺及腸胃感染率大增。年齡大的小孩,也許在幾天或幾星期會出現這種耗弱,而一旦離開醫院,他們卻在幾天內迅速恢復。」

當時的專家對大量住院病童死亡的現象無法理解,唯一的嫌疑是暴露於醫院裏的病菌,結果病童更被隔離到無法得到人類接觸的無菌室以避免病菌感染,然而死亡率更高!

莎波斯基(R. Sapolsky)說:「當時醫院制度正處於兩個流行觀念的交叉點,一方崇尚無菌,可以不計任何代價創造無菌、消毒的環境,主流小兒科醫師甚至認為撫摸、擁抱以及給嬰兒餵奶(指餵母奶)是情緒化母親的愚昧之行。」

當時父母要到醫院探望住院的嬰兒或小孩,一星期也只能看幾小時。一直到1942年,「情感上被剝奪」及「寂寞」才被認定為造成住院死亡的真正原因。

「嬰兒和孩子需要有愛的接觸才能正常的成長與發育」,這個我們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觀念,怎麼會拖這麼久才得到認同與接受,這是不是很荒謬(及悲哀)呢?然而這卻是人類知識向前邁進常有的過程。修鵬豪爾(Schopenhauer)觀察到:「所有的真理都需經歷三道步驟,第一是被嘲笑,然後是被暴力式的反對,最後是全然明白的被接受。」

被記憶塵封的住院死亡故事還是傳達了一些重要的訊息。在1900 年初期,醫生們強烈地相信人的意識及情感對人的身體完全沒有任何影響。為什麼它們會有影響呢?它們只是主觀的意識且是非物質的,「只存在於意識」,跟我們的肉體是分開的;而且是我們想像出來的。

我們一般人對於在人類生物學及醫學領域研究及尋求到具體的答案感到放心,而所謂具體的答案是指人的身體。醫藥的運用是基於一種假設,假設每個人的身體內部功能都差不多一樣,當這些功能進展順利,我們就擁有健康;而當功能出現障礙就表示生病。醫學界是依這樣的假設為準,一般對健康的思考也是如此。疾病就是身體功能障礙的問題,如此而已!在這個觀點下,從住院死亡事件發生以來大體上情況並沒有什麼改變。

也許我們不再認為「小孩需要有愛的關懷及接觸」是愚昧的,但是離我們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inner needs)還有長遠的路要走。主流醫學及教育界還是依據未證實、且不合理的偏見,認為人的感覺對生理的健康只有些微甚至沒有關聯。今日的兒童就好比煤礦坑裏的金絲雀,這是很不幸的,統計數字可以證明,以各種原因的死亡率為依據來衡量兒童健康的做法最為殘酷,1950年代,美國兒童的死亡率在全世界是最低之一;而1998年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有三十個國家低於美國。

美國的兒童的死因為何?在1900 年我們的兒童多死於發炎狀況,比如:肺炎、下痢、肺結核、麻疹、白喉、百日咳和猩紅熱。二十世紀隨著美國及開發中國家生活水準提昇、衛生條件改進及文盲降低,因急性發炎感染所引起的死亡也降低。到1950年代,大多數的急性發炎感染在美國已少見且不太嚴重。磺胺藥劑及抗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的疫苗在二次大戰前即已發明,在今天更與新發明的青黴素被廣泛地使用。小兒麻痺在1940及1950年是新流行的可怕疫情,也隨著沙賓及沙克疫苗的問世而快速下降(譯註 1)。

1950年的艾森豪戰後時代,美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充滿著樂觀,兒童也是世界最健康的。那時我們到了一個平衡點-老的如天譴的病,像是:肺結核、傷寒、白喉等的急性病大量減少;而新的天譴的病症如:過敏、哮喘、糖尿病和癌症在兒童身上也相對地少見。當時戰後聞所未聞的病,在現代反而普遍,比如:自閉症、學習障礙、過動症及注意力缺乏障礙等等,還有發生在兒童身上一些不明原因的謀殺、自殺和嗑藥。

這種轉變實在很戲劇化,亦即在所有的現代化工業國家,兒童不再因急性發炎病死亡,反而是一些慢性的病症,在免疫系統方面(如:過敏、哮喘、糖尿病)、神經系統方面(如:自閉症(譯註 2)、學習及發展障礙)、行為及情緒穩定方面(如:憂鬱症、自殺、暴力及嗑藥)的問題,使他們飽受折磨。

在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在這些症狀的後面,必有其原因。不論是直接或間接、已知或未知的因素,其中一個間接的原因造成今日兒童壓力及苦惱,就是美國家庭制度的瓦解。據1994年「卡內基報導」,從1960年到1990年三歲以下小孩與單親父母居住的比率從 7% 升到 27%,成長了四倍。也有一些直接因素,在全國各地引起廣泛的辯論。比如:疫苗反應導致糖尿病、自閉症及哮喘;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過敏及哮喘;過多的電視及電腦造成年輕人的行為變異;水中含的氟及疫苗含的水銀和鋁也可能造成神經發展異常及障礙。

本文不在於辯論直接因素,而是探討大方向及趨勢,點出現代兒童所面臨的困難及問題。剛剛已提出美國及已開發國家自1900年以來的大勢發展,尚需加以推敲:

1. 兒童死亡率比過去降得更低。

2. 兒童因急性發炎感染的致病率及致死率比過去更低,亦為前項之主因。

3. 兒童比以前有更多的慢性病及殘障症狀。最近一項有關健康或教育的問卷調查,發現18%的美國小孩,亦即每五個就有一個有慢性疾病或行為問題,必須得到特殊教育或公家的照顧。

4. 在社會的貧窮、個人及公共衛生等問題得到改善的同時,反而家庭穩定度、虐待兒童、暴力及藥癮問題更加惡化。

由「公共衛生政策諮詢委員會」近期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在1995年十九歲以下死亡的兒童中,有 41% 死於意外或受傷,其中大多數與酒精或藥癮有關,有 14% 死於自殺, 7% 死於癌症, 5% 死於先天性疾病, 1% 死於感染。即使自1990年以來在已開發國家,兒童的死亡率已降低了,但美國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仍然高於其他 30 個國家。其原因可能與上述第四項所提到的社會問題有關。

在美國,自殺是一到九歲兒童死因的第四名,是十到十四歲兒童之第三死因,是十五到十九歲的第二死因,這是我們國家社會的悲劇。優秀的公共衛生政策諮詢委員會在其報告中呼籲立刻採取行動:「對今日美國兒童最大的威脅潛藏在美國的社會心理結構,而其在行為和文化的改變,是目前的主流醫學所無法解決的。」訊息已相當明顯了,我們需要新的思維及新的模式,不僅在社會問題上,也要擴及教育、健康與醫學方面。

本文前所引用的句子來自史丹勒1920年的演講-「健康照顧為社會之責」,即點出上述問題的需要。史丹勒的使命就是要提供人類文化及社會生活急切需要的康復,而這必須以新的人類生物學及心理學模式來革新現代醫學及教育。他所提的模式綱要簡易(然而內容複雜詳盡),為古智慧的新用,換句話說,人是由四種要素所形成:精神、意識(靈魂)、氣體及肉體。肉體是固結於物質感官,具有感知及感覺的道具。另三項要素-氣體、靈魂及精神體,本身即是非物質性的精神,然而少了他們,肉體只是一具冷而無生命的軀體,極易敗壞及衰滅。因此精神體、靈魂及氣體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實體,為人類的意識所依並能在肉體上顯現出作用與功能。我們一旦開始研究人類這四種組成要素,針對某些基本問題的答案就會開始浮現。這也是本文所要提出的問題:「什麼是健康,為何近一百年來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有這麼重大的改變?」

根據史丹勒的四要素,我們可以如此回答:健康就是精神、靈魂、氣體及肉體之間有韻律地相互合作,在我們精神(非其他人)所主宰的身體所表現出來的和諧平衡。答案簡單而意義深遠。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就是什麼是孩子的健康發育?我們會答:「讓孩子的精神隨著時間得到自由且完全的開啟,使其潛力得以在孩子的靈魂、氣體及肉體上無阻礙地成長並充分發展。」當孩子的精神變強並成為自己的主人,靈魂和肉體的平衡、和諧和健康就垂手可得。然而我們的精神還有一位夥伴,靈魂,就像風一樣地無法預測。

精神和靈魂就如火和空氣之互動關聯。當精神主宰時,我們的內在火苗穩定而安靜地燃燒,使我們的意識及行動充滿祂的光和熱;當靈魂主宰時,我們則極易情緒化,從大風煽起神曲的地獄篇,到悶氣逼得內火窒息。人類這兩極變化就是古老的中國智慧裏的「陰陽」;古希臘哲學裏的「愛與恨」。史丹勒稱它們為同感(Sympathy)與反感(Antipathy),如古人所理解的,就是宇宙裏原始兩極能量的相互作用,在大自然裏即展現為熱與冷或正負電;在人體的展現就是暖性的、流動的、擴張的血液能量,以及冷性的、集中的、凝縮的神經、腦和感官能量。羅勃‧福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作「火與冰」生動地描繪出這兩股能量:

有人說世界會歸滅於火

有人說會歸滅於冰

我從慾望的滋味中

同意喜歡火的人

但是如果要毀滅兩次的話

我想我對恨已有足夠的瞭解

對破壞最有力的

不提別的,單說冰就已足夠了

讓免疫系統在兩大對立的能量-內在的火與冰之間維持和諧,是我們的精神透過肉體工作的專長,祂還可以轉化及康復兩者由於過多而趨於毀滅的傾向。經由遺傳或命裏帶來的獨特的陰陽不平衡,也會在小孩身體與靈魂上表現出對某種病有獨特的傾向。

疾病也有兩極的本質,在熱的一邊顯現出急性傳染發炎的症狀,而在冷的一面則是慢性退化的病症。在我們的生命之旅中,不是碰到這個就是碰到那個,好比前有埋伏後有追兵,我們夾在火與冰之間進退維谷。

歷史上,急性炎症多為可怕的致死主因,因為人在慣性上傾向於暖相,而使我們容易發炎;但是在過去短短的一百年間,疾病的模式卻與過去歷史所記載的完全相反。在今日所有已開發的國家中,冷性的疾病佔大多數,例如:癌症、成人心臟病及腦中風、小孩的氣喘、過敏、癌症、神經及情緒異常等。這種突然完全的逆轉具有什麼深意呢?在1900到1950年間,兒童的健康及存活率增加是因為現代工業及科學文明所產生的冷而濃稠的效果,使他們不易罹患及死於史書所記載的急性感染炎症。在1950年短暫的健康平衡時代之後,兒童的健康自1960年以後每況愈下,原因也是由於這股冷而濃稠的力量增強了。換言之,我們曾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但是矯枉過正使我們失去平衡。

兒童的確如礦場的金絲雀,他們正向我們求救,要我們醒過來,正視現代生活裏健康日漸衰弱、精神愈趨死亡的問題;要我們明白如何保護、滋養這細嫩心靈的成長與開啟。靈性的開展不外乎兒童整體發育的過程,所謂腦部發育、神經系統成熟等生理功能,都得建立在健康及平衡的靈性發展上。

在「住院死亡」塵封的故事裏,我們看到孩子情感被剝奪,缺乏人的溫暖所造成的悲慘結果,但是「人的溫暖」是什麼?那是小孩燒到可怕的 104 度體溫,還是朋友的關懷,甚至是持續的熱情能令我們生龍活虎地完成重要的計劃?顯而易見,上述三者皆是人的溫暖。這個溫暖是個很特別的要素,能連結我們的身心靈。如水之於魚,溫暖對於人在生命的各個層面是支撐人道關懷所不可或缺的媒介。經由溫暖,我們聯繫到家人、朋友、老師、同事,乃至人道關懷、到動物、植物,乃至到上帝,整個宇宙。

一個在發育中的小孩一定要找到他內心的園地,一個溫暖的核心。然後從這個堅實的內在可以與圍繞在他身邊的溫暖源頭連結,從家庭一直擴展到上帝。然而當現代科技及教育所描述的世界只是以電子及分子物質的排列,而全無更高層次比如:目的、意義,全無人的溫暖等,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難怪今日的小孩很難找到他們與世界的連結。「連結失敗」導致如此多的小孩官能障礙、絕望及常見的暴力,全因為我們文化和社會錯失良機。上面提到我們所需的以及所尋找的「堅實的內在」不是指身體上的細胞及分子,而是人的溫暖。雖然科技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然而沒有一個科技,不論是錄影帶、螢幕、擴音器或藥物及疫苗可以成為人類溫暖之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冷漠的原因。

如果我們真正傾聽,醫生可以從病人身上學到許多真理。最近有一位媽媽告訴我,她八歲的孩子連續發燒了三天。一天晚上,這個疲憊不堪的孩子突然心血來潮,對媽媽說:「媽咪,你知道我需要什麼嗎?我想要有一塊新的地方可以站著。」

倘若現代教育及醫學可以強化我們所需的人性,那麼必需學習到「人性」的基礎是奠於人的精神而非肉體。古人知道人的精神是以溫暖的活力來顯現的,例如:愛之火、熱情如火、以及身體內最為人所誤解且聞之色變的-發燒之火。

發燒可以重塑、更新身體,使其更真實,更能勝任為精神的載具。有太多的媽媽們告訴我,當她們的小孩發燒沒有經過抗生素及抗炎症的藥物抑制,而是自己奮鬥恢復健康時,孩子在情緒及神經成熟度方面,都有明顯長足的進步及發展。反之,我也看過太多的孩子其發炎系統經由藥物反覆地壓抑,而失去活力且發育停滯。

要在我們及孩子的身心靈越來越冷且趨於密實的潮流中逆轉情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要了知發燒的炎症所具有的康復、領悟及穿透精神的力量。實相是,發炎反應從來就不是真正的「病」,它是身體免疫系統試圖以精神界中具康復力的熱與光,來穿透內在的無明與冷漠。當這樣的嘗試太過熱,對生命或生理功能造成威脅時,我們得感激現代的醫學及科技可以使發炎反應得到控制。

但是我們必須慎重判斷這種科技的力量。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味以抗生素、疫苗及抗炎藥物來壓抑所有的發燒及免疫系統,會使我剛才所述「精神對身體與靈魂密實化排斥」的調整造成偏差。畢竟健康就是平衡,故我們必須學習避免過分努力在「對抗」疾病中過於破壞這個平衡。

我國民眾對華德福教育及另類療法的興趣與日俱增的現象,代表著醫學及教育的模式開始在轉變了。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要了解「從病中康復」與「壓抑疾病」之間有極大的不同。康復會加持我們的精神力;壓制則會使精神在肉體的活動力降低。反覆的壓制則可能會對精神在身體的顯示力造成障礙,也會將急症轉化為慢性病。精神力具有更新與毀滅的力量,今日的科技甚至可以改變精神力,故我們必須有智慧地運用科學的力量,否則將造成孩童甚至自身更多的痛苦。

要康復自己、兒童乃至整個地球的功課是合而為一的。現代科學的各個層面需要革新,尤其是在農業、醫學、心理學、教育以及養育學(parenting)方面,需要良善的發心及熱情的付出;它所需要的正是精神如火如荼的革新力所展現出的實際、樸實具體化的個人。

 

(飛利浦‧殷可醫生目前在美國丹佛市鳩平街整體康復中心的史丹勒整體醫學部門人類智慧醫學組行醫。)

 

● 譯註一: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已證實小兒麻痺流行病的感染率在疫苗問世之前已下降,並非因為有了疫苗才使感染率降低。

● 譯註二:新證據顯示自閉症與免疫機能的低落有關。詳情請參閱琉璃光雜誌2006年 11 月,2007年2 月及本期雜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