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13年11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13年11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吃油的難題雷久南
養生智庫
在愛的陽光裡陳玉珠
自然生活
食物森林-1周妙妃
心靈湧泉
開悟的故事 潘定凱
創造-航向生命的喜悅、奇蹟之旅  邱麗惠
心得分享
健康的身體靠自己-全光譜色彩光療 定紘
從電磁波、微波的傷害中康復 政育
也許你想知道
追求快樂潘定凱
雷久南博士信箱
雷久南博士信箱雷久南
新書推廌
視覺與生命-邁向好視力法的十步驟邱麗惠
未來醫學
未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三十) 潘定凱
2014琉璃光養生世界活動琉璃光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也許你想知道(五)追求快樂
也許你想知道(五)追求快樂

上期中我們說到「我們心中若有了例如苦與樂這兩種相對的力量,那就無可避免要被「吸入」這有苦有樂的世界中。所以這個世界就成了一個苦樂共存的遊戲場。那麼,在這個世界中,離苦得樂究竟可不可能呢?」。

 

如果說要離苦得樂,首先就是要破除我們對苦與樂既定的標準。

一般而言,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快樂的標準,如果合乎這標準就是樂,沒有這種程度的樂就是苦。

於是,愛吃的人沒有「好吃」的,就是苦,愛打牌的人,沒牌可打,或是打牌輸錢,就是苦。愛喝酒的人,沒酒喝,或沒有好酒喝,就是苦。或是要求舒適的居住環境,沒有這種程度的舒適就是苦。用自認為是高品質、高格調的東西,買不起,比不上別人就是苦。總之就是屬於物質上的食、衣、住、行、玩樂,有了物質上的享受就稱為樂。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開好車或坐好車,去自認為好玩的地方玩。這些條件一旦不具足就稱為苦。但這些都是人造的物質,在人的數量不夠多,文化不夠久的地方就不可能達到要求。

例如,在古代,就算你是帝王,也無法享用到今日的抽水馬桶或任何沒有電就不可能運作的東西,如電冰箱、冷氣、電話、電影等。所以如果執著於物質上的享樂,想要不苦是很難的。

物質的需求之外,還有情緒、心理方面的享樂。有人需要他人讚美、尊敬才會快樂。也有人要在與他人鬥爭時才能得到快樂,例如在商場上的鬥爭,或甚至戰場上的鬥爭。但是這還是需要有「他人」來讚美、尊敬你或是與你一爭長短你才能得到快樂。所以這種物質或心理的快樂需求,都是要仰賴外在的環境,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一旦這些外在環境改變為不合己意,就會有受苦的感覺了。

於是,我們就看到人們不斷的在找尋下一個「挑戰」。喜愛物質的人,就會不停的買東西,買完一件又一件,買給自己太多了就安慰自己可以買來送人,變成只是要滿足購買慾,不是真的要用了。例如某著名歌星,因為她全世界巡迴演唱,在全世界有許多房產,當她要賣她的某一棟房子時,報導說在這一棟房子中就有三千多雙鞋子,想想,任何一個鞋店都不一定有三千多雙鞋子的庫存。當你要穿鞋時,你如何從三千多雙鞋子中挑選?當然這是極端的例子,但是有「購物狂」的人確定是不在少數。他們都會根據自己的消費等級,做著不斷購買「新」東西的行為。

喜愛心理方面滿足的人,也許是不斷的找尋「下一個」更愛她的人,或是下一個在商場能贏過的對象,或是思考下一個能橫掃市場的產品。這些人就算是站在世界的頂端了,也無法滿足,仍舊在找下一個挑戰。這其實是心中一直有一種缺陷感,不可否認的,這種不滿、求變而不求安定的精神也造就了我們今日「進步」的世界。

因此大家都非常鼓勵這種求「進步」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也因此而以更快的速度在進步,這就表示了汰舊換新的速度更快,地球就要更快的吞下許多的垃圾。這種不安的心就造成不安的地球,天災人禍於是不斷的發生,而且自閉兒、過動兒、憂鬱症、燥鬱症的人都越來越多,也就是極端的人越來越多。這都說明了現代人「很進步」,「極端」「不快樂」。因此,我們若要在物質文明中求快樂或是從別人那兒得到我們心中的快樂,都是不可能長久的。

所以古人早就說了「知足常樂」,可是今日的流行文化完全都是教我們要不知足,讓離苦得樂成為了一件不可能的事。

所以「知足」才能減少苦與樂之間的差距。當然若要真正的離苦,就一定要將這些差距完全打破,要將苦與樂視為相同,我們會問苦樂明明不同,如何視為相同,就是要明白到它們是一體的兩面。有了極苦,才會有極樂。因為例如富有,在鉅富與小康之間有極大的差距,要達到鉅富就需要有極大的慾望在後面推動。如果只想滿足人類基本的需要就無法走到鉅富的地步。擁有千棟大廈,晚上你只能睡不滿一丈的長度,滿漢全席、山珍海味,你吃飽了以後,有再多桌子的菜,你也吃不下去了。

「廣廈千間,睡不盈丈,山珍海味,不過一飽」

知道自己住不了,吃不下,但還要追求,這就純綷是慾望而非需要。慾望愈大就愈難滿足,不滿足就會有苦的感受。所以我們見到許多演藝名人在享樂已到極致之後或是不紅之後,無法滿足,就只好向酒精、毒品中求解脫,無法自拔。所以慾望有許多方面,飲食的、聲名的、男女美色的、財產的、休閒睡覺方面的。如果這些都看破了,你也許會問「這些都沒了,那我還活著幹什麼?」

沒錯,我們今日這富足的時代,大家看到了可以如何富足,因為都想要食衣住行都是最好的,要有錢、有名、有閒,所以流傳一句可以讓你永遠不會快樂的話「有錢不一定會快樂,但是沒有錢就一定不快樂。」

 

如果活著就是追求食、衣、住、行、財、色、名,那麼不追求了當然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如果能放棄這一切,放棄了「我」所愛的一切,那就等於放棄了「我」的生命。此時就比較接近大自然的生命,或可說是上帝的生命、神的生命。因為當我們把「是我」的「屬於我」的滅去了,剩下的就是「不是我」的,那就是在「我」之外的大自然,屬於「神」的、「上帝」的世界。這就是進入「天國」的方法。這也就是為什麼耶穌會來人間的原因。

這是《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耶穌說不要擔心吃、喝、穿著、積蓄:

《太6:25》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

《太6:26》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既不種植,也不收成,也不積蓄在倉庫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們,你們難道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

 

這是耶穌教人要饒恕,耶穌講了許多除去我執的方法,饒恕是其一:

《太5:38》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太5:39》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太5:53》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居,恨你的仇敵。』

《太5:44》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人禱告。

因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乃是《舊約聖經》中摩西的律法,當時必然有人質疑耶穌的許多教法和摩西的律法抵觸,所以耶穌會解釋如下:

《太5:17》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要來成全他們的真義。

 

這句話可說是耶穌說明了自己來人間的目的,就是重新解釋、重新定義《聖經》這一本將影響許多世代的人類的經典。《新約聖經》中記載著耶穌的一生,同時也說明了他來為人類贖罪的懿行。人類在殺戮的行為上,也確實因此漸漸退藏到幕後。例如,雖然還在食用動物與用動物作實驗,但是用動物甚至用人犧牲祭祀的行為,已經漸漸消失。雖然在戰場上有了殺傷力更大的各種武器,但死刑確實在各地漸漸廢除。在競技場上觀賞人類互相搏鬥至死的風俗,也變成電影或是電玩,拳擊賽或是摔角賽。因為人們總是希望有人替自己贖罪,所以耶穌基督的精神就非常受到大家的喜愛與崇敬。基督教成為今日最盛行的宗教,有許許多多的人衷心的投入傳播福音,理由之一就是耶穌基督的精神乃是現代人類所需。他的精神也確實影響了許多人。例如有一位西洋傳教士 James Legge,他為了傳教, 也為了後續的傳教士能夠了解中國文化,有足夠的智慧傳教,將四書五經做了完整的英文譯本。後來他也成為牛津大學第一任漢學教授。這種精神,如同唐朝遠至印度取經翻譯的三藏法師,令人佩服,因為身為中國人,願意透徹了解四書五經的人,恐怕也不多。從這兒就可以看到這些人認為傳播福音是一種責任與任務的熱切心。也可以看出耶穌精神的影響力。 (下期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