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01年5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01年5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電源!禍源?雷久南
懶人廚房DIY
燉一鍋能量高湯懶人
預防之道
從身心整體經歷看健康雷久南
健康生活百寶箱
瑜伽鼻壺與過敏鼻子的保養劉向春
掌中乾坤談拍手劉向春
冰水—無形的殺手邱水旺
茶壺也可來發芽雷媽媽
心念與康復美瑞雅.瑞麗絲 (Mariette Risley)
童年王國
兒童教學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主講;潘定凱譯
維護自然
停火 何瑞德(Arthur Hubbard)著;梅樂地譯
心靈湧泉
四歲的眼睛童心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續)潘定凱
書摘
教養未出世的孩子Thomas Verny,M.D.著;李玲蘭整理
心得分享
本土小麥草的麻煩者——黴菌黃政宗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靈性的詩篇(續) 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靈性的詩篇(續) 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落入凡塵方知難
苦多樂少不得還
但願得一清淨地
歡樂無極不須還
何謂菩薩何謂凡
菩薩不畏生死難
待得圓滿菩提處
本來無還與不還
(續上期)

第二章 啟蒙之次第
啟蒙(initiation或灌頂,以後一概譯為「啟蒙」)的三次第為前行、開光及啟蒙。這三次第雖有其前、後性,但並非一定要完成第一步才能進入第二步。不過,特別要注意的是,上一章提到的「心中全靜,不貪求、瞋恨或執著任何境界的現起」乃是往後一切修持的基礎,要繼續維持。

前行
前行包括了嚴格地培養「想」(thought)與「受」(feeling)的生命。經由這些功課,人的精神層次體便會生出高等層次的感官。
首先,將靈魂的注意力放在身外的兩類事件上。第一類是所有發芽中、成長中、盛開中的事件(例如花開); 另一類則是所有衰退中、枯萎凋謝中、變滅中的事件(例如花謝)。學生可以同時觀這兩種現象。一般而言,我們都會見到這一類的事件,只是我們沒有特別去注意,多匆匆地由這個印象跳到下一個印象,所以我們必須刻意的,有意識的去注意這些現象。當學生看到這種盛開、怒放的現象時,他一定要摒除靈魂中所有對其他事件的注意力,專注於這一件事給他的感受與印象,他會很快地發現,這種在以往被輕易忽略的感受,現在漸漸擴大為一種極有力的力量,他要心中全靜的,讓這種感受持續成長,切斷一切其他外在事物所帶來的感受,讓他的靈魂告訴他這種怒放、盛開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感受。

但這不是令自己對世事漠然,而是仔細地觀,再讓那生出生命的「受」與靈魂中升起的「想」完全占據自己,重點在對兩類現象要有均等的注意力。如果心夠靜,而你全然地讓那會在靈魂中擴展為生命的「受」占據你自己,不久之後,你會發現靈魂中升起新的「受」與「想」。靈性感官由這種新的受與想生出,就像眼與耳是由自然力量用生命物質造出的是一樣的道理,若依法練習便會發現,對生與滅各有不同的感受,大致而言,「生」的感受會像是日昇的感受,而「滅」的感受會像是月昇的感受。一個新的世界於是現前(即所謂星芒體的世界),生長與變滅不再像以前只是不定的印象,而是有特定的相貌、形狀。不同的情形,例如盛開的花、成長中的動物、漸萎的樹,都會有不同的形狀,而修持達到同一程度的學生會見到同樣的情形, 就像一張圓桌,不會有人見到是圓的,另一人見到是方的。就像自然界之植物與動物有特定的形狀,成長與變滅在靈界也有著固定的形狀。

若學生修持到這一步,他便快要見到非物質界的世界了。應該要強調的是,學生不要用智識去揣測其中的意義,這種智識化的行為只會將他帶離正路,他只要有健康的感官力及清楚的觀察力,讓感受自然的升起,現出其真相。此處可以特別指出,藝術性的感受,當與內觀的本性相配合時,會是形成靈性能力的最佳基礎條件。

愛與想相互作用
另一項重要的事就是靈性科學中的所謂的高等靈界「導向正路期」(orientation)。修證的方法就是學生意識上要不斷的浸淫了知「受」與「想」在高等靈界就像桌椅在物質界一樣的真實。在靈魂與神識的世界中,受與想相互作用就像實物在物質界內交互作用是一樣的情形。學生在意識上尚未完全浸淫於這種觀念之前,他無法相信,心中的一個惡念,在神識界對所有神識界的生命之傷害就像他在物質界拿槍亂射是一樣的道理,他也許很注意自己的行為,絕不會做出任何惡行,但他卻不擔心他所生出的惡念及壞的感受,因為這些惡念看起來不會傷到任何生物,然而,如果你不守護的你的心念及感受,就像你守護你的行為,在求證高等靈界知識的路上,你是不會有進步的。這就好像我們看到一面牆不會撞上去,也就是說,我們會依著物質界之定律行事,在靈魂與神識的世界,也有這樣的定律,只是這些定律無法由「外在」的世界來限制我們,一定要由內在靈性生命中流出。

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一定要限制我們的不好的念頭及不好的感受。要將所有狂亂的念頭及情緒視為禁忌,須知這樣子並不會讓你變得沒有情感,相反的,如果我們讓內在的生命有這種規律的流動,我們會發現自己變得有更豐富的情感和感受,而且有真正的創造力及想像力,於是,有用的感受與念頭替代了那些無用的感受與念頭,這類有用的念頭與感受就會將學生帶入靈性世界的「導正期」。所以,他的修行之路就進入生長與變滅之間,這對於他個人及全世界之進化乃必經之路。

超越對聲音的好惡
再來就是學生還要注意「聲音」的世界,他一定要分別出無生命之物(如鈴、樂器)發出的聲音與有生命之物(如動物、人)所發出的聲音。當敲鈴時,我們聽到其聲並產生歡喜的感受,但當我們聽到一個動物哀號時,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要經由這個聲音察覺那個動物內在的體會與感受,不論是喜或悲。

這就是我們要注意聽的聲音。他一定要全心專注於這個聲音在表達什麼,他要完全浸淫於這種感受中,將他的感受與這個聲音表達之喜或悲合而為一。他必須超越他自己對這個聲音的喜好或厭惡,而完完全全地將他的靈魂浸淫於發聲者的感受中。學生要學著對整個自然界去這樣感受,這會在學生受與想的世界中生起新的能力,若好好的練習,他會發現,在他的靈魂中有一套新的語言生起,他以前從來沒想到,他的「靈魂」或「心」開始「聽」得見了。

在這項修持上若要修至極點,有一件事一定要特別指出,那就是「聽」的方式。學生在聽他人講話時,內心一定要全靜,若某人表達一個意見,一般而言,一定會攪動聽者的內心,不論聽者同意或不同意,在此時,大多人在此時,會極想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對學生而言,不管同不同意都要靜下來。這不表示學生要立刻就達到或無時無刻都能做到這一點,但在他自己所選的時間內,他一定要練習用全靜的內心來聽,漸漸的,這種「聽」的方式便能成為一習慣。

在靈性研究中,這一法是有系統的刻意訓練的。在反覆練習後,學生會感受到他有「聽」的責任,甚至對那些完全矛盾的看法都能全靜的,用無同意、無反對的心意來聽。其重點在於在這種情形下,不只沒有智識性的批判,連所有不悅、否認,甚至同意的感受都不生起。

寧靜的內心深處
學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念,不只在表面,要確定內心的最深處都是靜的,靜靜的聽。例如,他要做到能夠對地位遠遠低於他的人,都可以除去所有的優越感及博學多聞感。通常,以這種方式聽孩子說話是蠻有用的,因為,就算最有智慧的人也可以從孩子身上學到無量的智慧。如此,學生便可以練習無私的聽,完全摒除自己的意見及感受,當他如此的練習,無私的聽,連在對方錯得無可救藥的情形下也能靜靜的聽,他就能經由對方的言語進入對方的靈魂來聽。如此不斷的練習,聲音就成為靈魂與靈性感受之媒介。當這些練習與其他練習合併時,靈魂便發展出了新的聽覺,可以聽到肉體的耳所聽不到的靈性世界之聲,接收這種「內在的語言」的能力於是覺醒,漸漸的他會聽到靈界的聲音。

但要注意,唯有那些已完全無私的聽,不雜自己念頭感受去聽的人才能聽到,當你雜有己見的聽時,靈界便保持沉默。除了這些內修外,還要多看靈性修持的經書,對這些經書用心地研究乃是所有內修的前行基礎,若缺乏對經書該有的研讀,修持便會比較無效,因為這些文獻乃是充滿生機的內修者心中所流出的言語,充滿著靈性的生命,它們不是文字,而是活生生的靈性力量。當你追隨著這些前代靈性導師的言語,當你讀著這些實際內修體驗的文字。這些力量便影響你的靈魂,開發你的靈性感官,就像自然界的力量造出了你的眼與耳是一樣的道理。(「前行」完,下期待續「開光」)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