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奧秘科學綱要》是人智學經典之一,稱為「奧秘科學」是因為其主要內容是講非感官世界—不是肉體感官能感知的世界,主要是指肉眼不可見的世界,也就是有天眼才看得到的世界,所以稱為「奧秘」。而因為這種天眼的能力,是可以自我開發,然後自己可以證明史丹勒博士所說的一切,這自我證明就是「科學」。這些「奧秘」包括了人類在宇宙中久遠的進化歷史,人類由非物質進化到物質的身體的過程,以及非物質的身體與非物質的宇宙是如何在我們的生命幕後運作等等。僅此譯出,以饗讀者。 《奧秘科學綱要》第一章奧秘科學的特徵 (續前期 第一章) 然而,任何認為對超感官世界的看法完全是出於「個人」觀點與感受的人,都否認了「全人類」的共同點。確實,每個人都必須自己開發出對這些事情的洞察力,但事實上,所有在這條路上走得夠遠的人都會對這些事情有相同的洞察力,而非不同的洞察力。只有當人們試圖透過任意的個人想法而不是透過科學保證的路徑來接近最高真理時,才會所見不同。不過,必須毫無保留地承認,只有那些願意沉浸在奧秘科學道路的獨特特徵中的人,才能認同所見是正確的。 如果我們認同—或者甚至就只是從這外顯的世界假設或推測:有一個隱藏的世界的存在,並且如果我們意識到我們的認知能力能夠繼續開發,驅策我們去感受到這個隱藏世界可以向我們揭示它自己,那麼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在適當的時機找到通往奧秘科學的道路。當個人被這些靈魂體驗引導到奧秘科學時,一些前途展望就會在他們面前展開。一、是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所提出的某些問題有希望找到答案。二、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展望:會戰勝那阻礙、削弱了生命的一切。 從某種更高的意義上來說,當一個人被迫否認或不理超感官世界時,就等於是生命的衰弱甚至是靈魂的死亡。在某些情況下,某些人對「隱藏的事必將被揭露」這件事失去希望時,甚至會導致絕望。同時,這種「死亡和絕望的各種形式」是對抗著「靈魂的內心層次對奧秘科學的努力」。當我們的內心力量減弱時,這些情形就會出現。如果我們在那時要擁有活下去的力量,這力量就必須來自外在。然後我們就會感知到那些出現在我們感官中的事物、生命群和過程,我們再用智力來分析它們。它們會帶給我們歡樂與悲傷,它們會驅使我們採取能力範圍內的行動。我們可以這樣子持續一段時間,但最終我們會到達內心死亡的地步,因為我們只是人類,我們已經耗盡了在這世上人類能取用的全力。這個說法並不是來自某一個個人的經驗陳述,而是來自公正考量全人類生命而做的結論。保護我們不至於耗盡這個根源的力量,就是在事物深處的那隱藏元素。終究而言,如果人類下降到這些深處汲取新生命力量的奮鬥力消失了,那麼事物的外在元素也將不會再有利於生命。 這絕不是一個只關係到個人福禍的問題。正是透過真正奧秘科學的觀察,我們達到了更高的立足點,確定了個人的福禍是與整個世界的福禍密切相關。我們洞見到,如果我們不以正確的方式發展自己的力量,我們就會對整個世界及其內所有生命造成傷害。如果我們透過失去與超感官世界的連結來破壞我們的生命,我們不僅會破壞我們內心的某些東西,它的消亡最終會讓我們陷入絕望,而且我們的弱點也會阻礙整個世界進化這個我們所居之處。 還有,人類可能欺騙自己。我們可能會屈服於這樣的信念—並沒有什麼隱藏的世界,我們的感官和智力所見,就已經包括了一切可能存在的東西。然而,這種欺騙,只可能出現在意識的表面,而不可能出現在意識的深處。我們的感受和慾望不會屈服於這種欺騙性的信念。無論如何,它們總是會渴望一些隱藏的東西。如果我們不知道這隱藏的東西,它就會迫使我們陷入懷疑,陷入對生命的不確定感,甚至陷入絕望。能揭示隱藏事物的這種認知能力,就是適用於克服所有這些無助、不確定和絕望感—就是那些會削弱生命並令生命無法在這世界中提供這世界所需服務的不良感受。 這是靈性科學知識的美麗果實—它不僅滿足了我們對知識的熱望,也賦予我們生命的力量和堅定。它從無盡的泉源中汲取工作的力量和對生命的信心。真正接近過這個源頭並重複的返回那源頭求庇佑的人,都會在該處得到力量。 有些人不想了解這些知識,因為他們在剛才所說的內容中看到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就外在、表面的生命而言,這些人是對的。他們不希望生命所提供的所謂「現實」以任何方式消減。他們認為人們背離現實並在看似夢幻和夢想的隱藏世界中尋求救贖時,是一種弱點。如果我們不想在靈性科學探索中陷入病態的夢幻和軟弱狀態,我們就必須承認這種反對意見有部分是合理的。他們根據健康的判斷力,但這種判斷會導致半真半假,而不是完整的真理。只是因為它沒有深入事物的深處,而是停留在表面。如果對超感官知識的追求可能會削弱生命並使人們遠離真實的現實,那麼這種反對意見肯定會強到足以拔掉這種靈性趨勢的根基。 然而,奧秘科學努力透過一般所謂的「捍衛」自己來回應這些觀點是不合適的。這情形是,奧秘科學也只能出於自己的優點說話,這優點對任何公正的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並且很明顯,他們輔助了任何正確沉浸在奧秘科學中的人的生命力和生命強度。這種努力並不會把一個人變成一個夢想家或一個與世隔絕的人。它們所提供的力量來自生命的源泉,其根源乃是我們靈魂和靈性那部分。 當許多人第一次進行奧秘科學研究時,可能還會遇到其他障礙。奧秘科學敘述的讀者確實可以在文獻中找到靈魂體驗的描述,也可以遵循這些描述來接近這世界的超感官內容。不過,這雖是理想狀況,仍需在實際做功課後才能實現。 在尚無親身體驗前,讀者必須先吸收相當多的他人所講述的超感官體驗。此言不虛,本書也是如此。作者將描述他認為自己對人類本質的了解,以及他們在出生時、死亡時以及在靈界中脫離肉體的狀態時發生的事情。他還會描述地球和人類的演化。似乎,某些所謂的知識,像教條一樣的被呈現,彷彿需要基於權威的信仰。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我們所能知道的關於世界的超感官內容,在作者身上都是作為活生生的靈魂內容呈現的,而沉浸在這個內容中,會在你自己的靈魂中點燃衝動,進而帶領你到相對應的超感官事實。在閱讀靈性科學知識時,你的活躍方式與閱讀感官可感知的事實是不同的。如果你閱讀感官世界的事情,你只是讀到有關它們的描述,但如果你以正確的方式閱讀超感官事實的事情,你則是沉浸在靈性存在的洪流中。透過吸收靈性研究的結果,我們也開始走上了自己的內修之路,為自己發現這些結果。 確實,首先,閱讀本書的人常常根本沒有注意到這裡的意思。人們想像「進入靈界」與「感官體驗」非常相似,因此他們發現自己在閱讀靈界內容時的體驗太像「思想」了。但是,如果我們「真正」的將這些事物吸收為思想,那麼我們就已經處於靈界之中,並且必須意識到我們已經在體驗(雖然我們並沒注意到)我們認為我們只是接收到以思想的形式傳達給我們的東西。 如果我們真正實踐本書第二部分和最後一部分所描述的通往超感官知識之路,我們所體驗的真實本質就會變得完全清晰。人們很容易相信相反的觀點—必須先描述這條路。但事實並非如此。對於那些做功課只是為了進入超感官世界而對任何具體事實都沒有靈魂關注的人來說,這個世界就會持續是一個模糊而混亂的世界。可以說,在了解這個世界的一些具體事實的過程中,我們天真地學會了如何進入那個世界。只有在那之後,我們才會放棄我們毫無戒心的天真,並明白了我們正在完全有意識地為自己獲取那在冥冥中早已在傳達給我們的體驗。 如果你深入研究奧秘科學的敘述,你將確信這是通往超感官知識的唯一可靠途徑。你也會明白,那種說超感官知識可能在最初—可以說是透過「暗示」的力量,像教條一樣影響了我們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我們是透過靈魂活動獲得這種知識的內容,這種活動會剝落它任何暗示性的力量,只允許它如同在我們的冷靜判斷力之下,向我們發表真理的方式對我們說話。我們最初沒有意識到自己生活在靈界,並不是因為我們缺乏思考,也不是因為我們在接受所讀到的內容時受到暗示的影響,而只是因為我們在閱讀時所體驗的事物的微妙和陌生。當我們第一次進行諸如本書第一部分的交流時,我們開始在這些內容的幫助下參與超感官世界的知識。透過第二部分所給予的靈魂功課的實際應用,我們開始獨立地認識這個世界。 任何真正的科學家都無法發現他們的科學(基於感官世界的事實)與超感官世界的研究方式之間存在任何本質的矛盾。這些科學家使用某些工具和方法。他們透過轉化「大自然」賦予他們的東西來生產這些工具。超感官認知也是利用了一種大自然的工具─人類─它也必須先改造成適合於更高層次的研究。大自然在沒有個人參與的情況下所提供的人類能力和力量必須被轉化為更高的能力和力量。這就是我們如何將自己轉化成為了研究超感官世界的工具。 《奧秘科學綱要》第二章人類的組構 當我們從超感官認知的角度來觀察人類時,這種認知模式的原則會立即啟動。這種觀察人類的方式是基於認識到我們人類組構中「被揭露的秘密」。在超感官知識所包含的所有元素中,肉體是我們的感官和基於感官的智力所能接觸到的唯一元素。為了澄清這個肉體的概念,我們必須先把注意力轉向一個包含我們對生命的所有觀察的偉大謎題:死亡現象,以及與之相關的所謂「無機的大自然」—即礦物界,而死亡,一直是礦物的本質。這項事實只能透過超感官知識才能充分解釋,本書將以很大一部分篇幅專門討論這些事實。然而,此時的目的只是提供一些想法作為簡介。 在外在這顯化的世界中,肉體是人類的一部分,就像大自然中的礦物界。對比之下,所有使我們與礦物質不同的東西都不能被視為肉體的一部分。從公正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事實是,死亡暴露了我們人類組成的一個方面,它與礦物界具有相同的性質。我們可以將屍體稱為死後受到礦物界規則所控制的方面。需要強調的是,在我們人類組構的這個元素(屍體)之中,發揮作用的是與礦物界中相同的物質和力量。然而,有必要同樣強調的是,當死亡到來時,這個肉體就開始崩潰。不過,我們可以說,雖然同樣的物質與力量以礦物的身分在人體中運作,但只要在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它們就是為了更高層次的世界而在人類內運作。只有死後,它們才會像在礦物界中一樣在人體中發揮作用。然後,它們才會以符合其本質的形式出現:也就是,作為肉體外形的分解者。 因此,在人類身上,我們必須清楚地區分外顯的東西和內隱的東西。在生命過程中,某種隱藏的東西必須與身體中的礦物物質和力量進行持續的鬥爭。如果這場鬥爭停止,它們的礦物效應就會凸顯出來。此時,超感官科學必須介入—它的工作是尋找引發鬥爭的因素,尋找隱藏在感官觀察之下、只有超感官觀察才能發現的東西。本書後面的章節將討論如何達到這種隱藏的東西對我們來說變得像肉眼觀察感官現象一樣明顯的程度。然而,目前我們只是要描述超感官觀察所揭示的內容。 以上已經說過,只有當人們首先熟悉了超感官研究所揭示的內容時,有關如何實現更高眼力(天眼)的資訊才對人們有價值。在這個領域確實有可能理解到我們尚無法觀察到的事物。事實上,「理解」乃是以正確方式修得天眼的第一步。 雖然抵抗肉體崩潰的內隱力量只有在更高的眼力之下才能看到。但它所產生的「效用」,就算是只有外顯現象的判斷能力也仍然是顯而易見的。這些「效用」所造成的外形在一生中與礦物形質和力量組成的肉體有著同樣的外形。一旦死亡到來,這種效用所維持的肉體外形就會逐漸消失,肉體就會化解成為礦物界的一部分。然而,在生命過程中,是什麼阻止了物質和力量失去效用造成肉體的解體?這是可以透過超感官覺知來觀察的,觀察到的乃是我們人類組構的另一個獨立的部分。這個獨立的體就是「乙太體」或「生命體」。(譯註:乙太體是以肉體的形狀包圍著肉體,因此維持了肉體的形狀) 為了防止從一開始就產生誤解,對於適用於我們人類組構的第二個體的術語,必須考慮兩件事: 一:「乙太」這一名詞就是僅限於上面所說的意思,這與現代物理學所說光的媒介的「乙太」是不同的。乙太用在「體」這個名詞上,是因為這是用更高的眼力看到了它在感官感知到的肉體層次對肉體賦形的效用而命名—也就是說,因為它能夠將肉「體」的礦物形質和力量賦予特定的人類外形。 二:「體」這個詞也不應該被誤解。畢竟,我們必須借用取自日常用語的名詞「體」,這只是借用了一個表達感官可感知事物的名詞來命名存在中的更高等事物。當然,從感官的角度來看,「乙太體」根本不是身體(譯註:可說是有形狀的氣場),無論在我們想像中,這個體是多麼的精緻或細緻。 (如同在我的《神智學》一書中所討論的,用「 乙太體」和「生命體」這兩個術語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復興「生命力」或「活躍生命力」這些古老科學過時的觀念)。 在描述超感官所見事物時提到「乙太體」或「生命體」,這種描述必然會與一些現代觀點互相矛盾。人類靈性的進化導致了這樣一種情況:如今,談論到人類組構中的這一「體」必然會被認為是不科學的。唯物主義的觀點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看到活生生的人體,只不過就是實體物質和實體力量的集合體,就如同在其他在礦物或所謂的無生命體之中也能看到的東西。唯一的區別大概就是它們在有生命體之中的組合方式比在無生命體之中的組合更為複雜而已。 (第二章 未完 下期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