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08年08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08年08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走出恐懼 擁抱健康雷久南
養生智庫
不藥而癒朱嵐
被遺忘的良醫朱柏超
自然農耕
有機農業可能取代現代農業嗎?——小島國古巴度過能源危機的故事周妙妃
自製有機肥周妙妃
童年王國
管教的靈魂菩芸
心靈湧泉
靈性詩篇一第三篇歸無所得法(十二)潘定凱
蝴蝶夢潘定凱
超時空康復
難以置信的奇蹟Ha rold Mc Coy主講
未來醫學
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九)潘定凱
琉璃光養生活動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管教的靈魂

管教的靈魂

 

Kim John Payne(以下簡稱潘先生),是一位教育顧問。他曾是華德福教育老師,並且做過很多關於兒童行為及情緒偏差的研究。多年以來,他根據自己接觸過許多犯罪的青少年、自閉症的孩子、喜好欺負他人的孩子以及容易被欺負的孩子們,提出一套有關管教孩子的精闢見解。這些見解讓許多家長、老師及孩子們受益良多,筆者曾經聽過他的演講,隨著自己的孩子成長的親身經歷,感觸良多。他的理論及所建議的方法,的確是管教孩子的指南針,希望藉由這篇文章,把自己記憶所及,與大家分享。

潘先生曾經幫助過柬埔塞和泰國邊境飽受戰火蹂躪的孩子,那些小孩具有很典型的戰後症候群││焦慮、退縮、過度警戒、很容易大發脾氣或極度地憤怒,他們很容易被新的事物驚嚇,通常只願意進行同樣的活動,基本上,這些小朋友沒辦法玩。隨後潘先生在英國倫敦輔導一些中產階級的小孩,他非常訝異地發現他所建議的治療計畫和上述飽受戰火折磨的小孩一樣,這些倫敦小孩都具有飽受壓力的徵狀,雖然英國本土已經幾十年沒有任何戰爭發生。

他描述這些倫敦孩子們的反應是一種壓力累積下的反應。在他看來這是對孩子童年的一場浩劫。他相信在今日很多先進的國家,孩子是飽受感官過度刺激的犧牲者,但遺憾地是,很多人認為這是正常的。

今日很多年幼的孩子,承受睡眠不足(一天少於十一小時)之苦,他們的房間晚上光線太強,太多熱門的食物(通常太甜或太多調味),長時間坐在車子裏,孩子們有太多的玩具、書和電玩產品,太多的噪音,甚至在現代房子裏因高挑天花板產生的回音,也對一些小孩有不好的影響。

如果孩子們長期生活於這種過度刺激的環境,管教他們會變得很困難,當孩子處於太大的壓力下時,即使一個很簡單的要求,例如要他坐進車內,他們都會大吼大叫說「不要」。

孩子們所具有的那些令我們讚賞的本質在壓力下都會被扭曲。例如平時一個很可靠的孩子,變得沈迷於某些事情;一個喜歡做事的男孩,變得過動;一個具有想像力的女孩,變得心不在焉;一個自發性強的青少年,變得非常任性;一個意志力堅強的男孩,變得很挑釁;或是一個懂得維護自己權利的女孩,變得充滿敵意。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負擔過多的父母親身上,他們很難保持平靜,常過度反應,甚至成為孩子們激動的來源。

壓力會刺激人類大腦最原始的部分,而這部分是人類在生存受到威脅的緊急情況下,負責產生「逃走或戰鬥」的反應,這種在壓力情況下所分泌的荷爾蒙會壓制正常或文明的反應。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在壓力過大的情況下,瞭解別人的能力大為減少,並且反而傾向於嘲笑他人或感覺憤怒,容易變得很偏執,對未來抱持悲觀的態度,不覺得明天會更好,他們的心態及對事情的反應,傾向退回停留在他們這一生中最不好的時光。

有些壓力來自於孩子所處的環境。例如家中充滿令人眼花瞭亂的擺設或是播放強烈的音樂,這些對大部分的孩子都造成感官上太大的衝擊。父母親幫孩子們安排太多活動也是壓力來源之一。例如在一星期中安排音樂課,和其他孩子玩,球類活動、宗教活動、學校活動等,在現今環境中,有時候上超級市場買菜對年幼的孩子也是一種負擔。

潘先生建議在一些令孩子興奮的熱門活動後,例如看完一場激烈的球賽後,在家安靜地休息兩天以平衡球賽所帶來的刺激。如果能在令人興奮和平靜的活動中得到平衡,孩子們通常會有愉快的性格,情緒較不會大起大落,心中平靜的孩子容易享受新的事物、和人相處且具有幽默感。即使碰到壓力大的事情,也很容易回到平靜的狀態,他們很容易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而且尊重別人,遇到挫折時能維持正面思考。潘先生建議經由進行一些讓人平靜的活動和每天過著可預測的規律生活,改變有些孩子們身體中分泌的化學物質,他用此原則治療過很多的過動兒。他曾提及他到這些需要被輔導的孩子家中,拿出一個大袋子收走家中一半的玩具、書籍等,很快就看出效果。

過去這五十年來,管教孩子的方式變得很多,但不是每次都變得比較好。我們的父母可能是在某一種管教方式下長大,但以另一種方式來養育我們。我們可能以多種混合的管教方式來對小孩。然而,在現今眾多的管教方式之下,父母親可能仍然對孩子們表現的粗魯言行不知所措。

追溯過去這些年來的管教方式,一九六○年代要求孩子以服從為天職,孩子們對長輩無比的尊敬,如稍有不服從父母,馬上換來一頓懲罰,孩子在父母親面前是卑屈的,這種管教方式以讓孩子害怕為導引,對父母任何要求馬上順從,如有一點點不同意父母,都被視為回嘴,雖然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在於孩子服從權威,但這也造就了孩子們屈從的心態或是日後產生報復性的行為。

一九七○年後,管教的方式起了強烈反叛六○年代威權教育的風潮,父母允許孩子們各種行為,甚至當孩子們大發脾氣或挑釁他人時,拍手稱許,認為這是非常健康地自我表達,認為對孩子設限是很不友善,對他們說「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父母對孩子們是無條件地讓步,在家事的分擔及家庭責任上,只期望他們做一點點即可。孩子們是宇宙的中心,應和成人同樣地被尊重。在這種方式下,孩子們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但也培養出他們認為自己有資格享有各種權利的感覺,他們不願等待,希望事情的發展能立即滿足他們,這就埋下了他們日後容易上癮的習慣和人際關係有問題之因。

到了一九八○年代的後期,科學化的行為管理觀念也被統合進管教的文化,這種方式利用獎賞去鼓勵孩子們表現父母親所期望的行為。另一種稍微不同的管教模式但也是運用同樣的觀念,不是用獎金而是用負面的結果去控制孩子們不好的行為,這兩種方法都用圖表證明對孩子們的行為管教很有效,這些方法也許有效地讓孩子們順從,但同時讓孩子們對外在因素(如獎賞或不好結果)有所反應而不由發自內心的責任感決定他們的行為。

潘先生說:「如果我們現在就必須經由討價還價而得到孩子的順從,那我們將來就要以哀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順從。」潘先生引用 Ronald Morish 的書「The Twelve Keys to Discipline」中的話,孩子們在這種管教系統下長大,變得是交涉專家,他們經由對於「危險/獎賞」比例所做的「花費/好處」分析決定他們的行為,這種管教方式會讓孩子用威脅的方式(例如在公共場所大發脾氣)讓父母就範或無止盡地和父母親交涉直到他們筋疲力竭為止,這些結果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年幼的孩子並沒有能力做出選擇,如果我們長時間要求他們做選擇,對孩子們來說是很重的負擔。

一九九○年後,強調孩子自尊的理論從加州東行,孩子們做的一點微小的事情都會被父母驚呼「Good Job!」(做得太好了)。長時間的讚美孩子反而對他們是一種讚美垃圾,除非父母像啦啦隊般的在一旁稱讚,孩子們無法從任何事情得到滿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曾做一個研究,通常人們認為被讚美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比較寬大,但事實並不然,相反地,這些孩子反而對他人較不和善,在只期望被讚美的心態下,這些孩子反而變成失敗主義者,也因此降低了他們該有的成就。

潘先生引用 Carol Dweck 的「自我系列」書中提到,當稱讚被濫用時,孩子們只是學會如何讓他們看起來較聰明,而不是真得學到東西。孩子們也犧牲了享受玩樂的感覺或不願意接受挑戰,來換取父母或長輩的讚賞。筆者也曾看過一些文章,提到一路一直拿A的學生,因為害怕會破壞了他們完美的記錄,不願意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課,也因此喪失了一生難得的學習機會,潘先生建議父母靜靜地觀察,告訴孩子們你發自內心的感受,而不是拚命稱讚他們,例如告訴孩子「你已經畫那個大卡車很久了,輪子畫得真高!」讓孩子們很高興地覺得你注意到他們的活動而不是被評論,他們可以徹底享有自己獨特的活動經驗而不被改變。

這個方法也可幫助孩子從一個環境(狀況)過渡到另一個環境(狀況),例如他建議不要一味地催促孩子進車子裏或到餐桌上,他建議父母先走進孩子的世界和他們會合再把孩子帶到父母的世界,一同建立起一個世界。例如孩子正在畫畫,父母若突然要求他立即把畫拿走好讓你準備晚餐,孩子會非常憤怒,但如果你很友善地注意到他的繪畫,例如指出他畫的國王的皇冠上有顆很漂亮的鑽石,然後告訴他現在爐子上煮的是什麼菜,例如剛從農場採來,然後帶著孩子走進你的活動(讓我們看看這些青菜煮熟後縮得多小),這個準備吃飯的過程,讓孩子的世界和你的世界合而為一,這樣遠比緊迫地催促他們有效。

潘先生認為管教孩子的方式應根據史丹勒博士(Dr.Rudolf Steiner)所提出的三個孩子成長階段(0 ~ 7 歲意志力期,7~14 歲感受期,14~21 歲思考期),而有不同的做法,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應有適當的反應和對話。經由鼓勵,設立每日的目標,為孩子設定界限,和孩子約定及時常給予孩子馬上的反應等幾種方法,在每一個階段用不同的方式幫他們成長到下一階段。

在兒童早期(意志力發展的時候),我們教導孩子們遵守規定,接受大人的指引。這個階段,父母是國王/皇后,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順從,要訣是給予他們設限,每日生活作息有規律,這個階段的孩子尚無法了解因果關係,所以向他們講道理沒什麼用,在我們糾正他們的行為時,可以用充滿愛心的口氣向他們說不,在這階段不要安排他們學太多東西,讓他們依自己的速度慢慢地成長。潘先生引用 Morish 的書說這個時期的管教的座右銘是「從小事情開始,和他們在一起,堅持原則,貫徹到底」。

在這時期,父母以身作則成為好榜樣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經由要求他們再做一次來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這比用獎賞或懲罰來得有效。這時期也是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態度很重要的階段,例如每餐飯後向煮飯的人或幫孩子開車的人很優雅地道謝。

在七到十四歲中(感情生活占重要角色時),父母親應扮演牧羊人的角色,這階段管教的關鍵是商議和指導。潘先生認為在此階段可以開始教孩子處理情緒和社交上的技巧,用「重覆再做」的方法來教導他們,如果孩子拒絕再做,潘先生建議可用很輕微的懲罰方式,但他認為糾正孩子的錯比懲罰有效,提醒比威脅有效。在這時,可以開始教孩子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利用聲調的改變和肢體語言傳達你的意思,同時父母也應在孩子們尚未面對挑戰的情況之前,和孩子們討論進而幫助他們在沒有大人的指導下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青春期(孩子們開始有獨立的想法),因為此時孩子們智力上已有一定的發展,父母可用合作而不是交涉的方式與他們相處,如果他們在此之前已學會設身處地幫人著想和學會自己做選擇,則較容易處理這個階段。潘先生建議在這段時間讓他們明瞭事情結果的方式來教育他們,用鼓勵而不是用賄賂。他對管教青春期孩子的座右銘是「不要一下子就滿足他們,心理上有準備與他們爭執是避免不了,肯定他們對的選擇」,他舉了一些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的對話。

1.  等你寫完報告,你就可以上網。

2.  如果今晚你的朋友聚會中有酒,你怎麼辦?

3.  十點鐘打電話給我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潘先生認為在今日文化中充斥著不尊重的氣息下,父母親要幫助孩子們「分辨評論性的想法」和「批評」是不同的,青春期的孩子在做選擇時,他們的選擇應來自內心的感覺什麼是對的,而不僅是單純的反應或是憤世嫉俗和不尊敬下做的決定。

當適當年齡管教方法成效不彰時,潘先生建議用前一階段的方式。例如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無法做很好的選擇,則回到前一階段去教導他們,如果還是無效,則回到再前一階段去教導他們,如果還是無效,則回到第一階段。

他舉例說明,如果你的青春期孩子拖很久還是不肯收他的房間,先和他談如何把房間整理好,同時和孩子達成協議在什麼時候會把房間收好(合作的方式)。如果過了約定的時間,房間還是很髒亂,則再提醒孩子,給孩子一個機會再做一次(教導和建立他們收房間的技巧)。如果孩子還是沒有反應,則用第一階段的(小事情開始,跟著他,堅持和貫徹到底)方法,和孩子一起到房裏,必要的話,要求孩子先收一小塊地方,一枝一枝鉛筆放好(聽從),最終房間會收好,你也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針對孩子如果碰到別人欺負或嘲笑他時,如何幫助他們渡過,他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女兒回家告訴他,她被人家用嘲笑的口氣問到「聽說你寫情書給某某,好噁心喔!」這時你可以教孩子告訴問她的人說:「你相信嗎?」通常會有一半準備要嘲笑的人說「我不相信」就走開了,另一半的人會說:「相信啊!」準備繼續嘲笑,這時如果你的女兒很平靜地告訴對方說:「很好,如果你相信這是真的,那是你的事。」通常嘲笑到此就結束了,因為通常喜歡欺負人或嘲笑人的小孩,期望看到被欺負者的憤怒、驚恐和生氣的反應。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學會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平靜地不對人起情緒性的反應,被欺負的情形會少多了。孩子們有衝突時,父母親不要一味責備任何一方,不然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轉向尋求報復性的行為。傾聽雙方說辭,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注意及愛,協助他們一起解決他們的分歧。

潘先生有關管教的書,即將在明年九月出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他的網站(www.thechildtoday.com)獲得更進一步的資料,希望讀者諸君從這艱辛漫長的養育孩子過程中,收獲良多。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