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16年05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16年05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百步之內皆有芳草-重新看待肥沃土地滋養生命救地球的藥草雷久南
自然生活
再生性的有機農耕(下)-創造健康的生態環境周妙妃
《養生智庫》
養生心得點滴 雷久南
華德福教育
人學-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第六講(上) -意志究竟處於何種地位?史丹勒博士
《心靈湧泉》
細胞療癒密碼課程分享(上)邱麗惠
也許你想知道
地球的任務(下)潘定凱
《心得分享》
見證神奇的全光譜療法~光療康復了我骨折的手臂  張冬蓮
《未來醫學》
未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四十) 潘定凱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人學《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第六講-意志究竟處於何種地位?
人學《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第六講-意志究竟處於何種地位?
到現在為止,我們是試著從靈魂的觀點來了解人類,以兒童教育而言,這種了解是必要的。若要完整的研究人類,我們必須分辨清楚三個觀點-從靈性、靈魂和肉體的觀點,並且從這三個觀點個別下手研究。首先來看心理方面,也就是從靈魂的觀點來看,因為它與一般生活關係最密切。當我們用同感和反感作為理解人類的主要概念時,你也應該感覺到了-我們是將注意力放在靈魂上。如果我們不考量心理而直接考量肉體,就無法達到我們的目的,因為我們知道,靈性科學已經告訴我們,唯有將肉體視為靈性靈魂的一種啟示,才有辦法真正了解肉體。因此,當我們對靈魂做了概觀後,我們要再將靈性的觀點也加入考量。我們要到最後才會真正的以「人類學」的方式研究人類-也就是只考慮外在物質界的人類。

不論你是從那一種觀點檢視人類,你必須一再的回歸到將人的靈魂活動分成三類:認知(這是在思想中發生的),感受,與意願(意志)。到目前為止,我們是用反感和同感來考量思想(或認知),感受和意願。現在,我們將從靈性的角度來考量思想,感受和意願。

從靈性的角度來看,你也會發現意願、感受和思考認知之間的差異。我想要以一種想像中景象的方式來講(因為想像的景象有助於我們形成正確的概念):當你經由思想而得到知識,你一定要感受你好像是活在光之中。你感覺自己和自己的自我意識都包容在認知這項活動之中。可以說,我們稱之為認知活動的每一部分,其實都包含在我們的自我意識所作所為的一切活動之中,而在同時,自我意識所做的一切也包含在認知的活動之中。你是完全在這種光之內-你活在一種全然有意識的活動中-以上就是我想表達的概念。如果你在認知時並沒有完全的有意識,那可就糟了。假設如此吧,如果有那麼一刻,你感覺你在做一個判斷時,在你的自我意識中,發生了一些你並未意識到的事情,而你的判斷竟然是這一過程的結果。比如你說:「那個人是個好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判斷。你應該要明白,要下這一個判斷,你的意識之光需要對主體「那個人」和(說明主體的)述體「是個好人」以及這整個過程,都清清楚楚。

如果你還得擔心在你下判斷時會有個魔鬼或是來自大自然中的影響力把「這個人」與「是好人」連到了一起,那麼你這個思想就不算是完全有意識,你的判斷就等於總是包含了一些無意識的部分。而思考認知的重點就是要你在這認知的活動中是「整體、完全」有意識的。

而意願或意志的情況就不同了。你很清楚當你進行最簡單的一種意願,比如說走路,你其實只有那走路的想法這一小部分是真正的完全有意識。你在交替移動兩腿時,是完全無知於你的肌肉發生了什麼事,或是你的身體組織與機制發生了什麼事。想像一下,如果你要對這意志推動走路的過程完全有意識,那你要學會多少這世上的東西?你必須知道你的腿部肌肉和身體其他部位在走路時到底需要何種食物營養。你從來也沒有計算過你需要多少食物營養。但你很清楚,這一切都會在身體中不知不覺的自然發生。也就是當我們使用「意志」,總是有著一些深度的「不自覺」在這意志活動中。這意志的本性不僅在我們自己體內是如此。當我們將意志伸展到外界做事情時,也是如此,我們並不完全的能用意識之光去了解那些情形。

假設你這裡有兩根直柱子要做支柱如下。(見圖)

想像一下,你要在它們的頂部橫放第三根。現在請小心注意,請問你有百分之多少是完全有意識的明白這動作?跟剛才說的當你判斷「這個人是好人」做個比較。拜託,好好分別一下。在此處,雖然你是完全用你的意願在做這件事,但在認知方面,你是完全不明白:「為什麼這兩根支柱經由某些力量可以支撐住在它們上面的這根樑?」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對這情形只有一些假說,如果有人認為,他們「知道」為什麼兩個支柱會支撐這根樑,他們只是在幻想他們「知道」。所有在底部有凝聚力或粘附、吸引、排斥力等觀念,都只是外界知識的一些假說。我們在行動中就是信任了這些外界的假說,我們相信這兩根柱子如果它們有一定的粗厚度就不會倒。但是,我們沒辦法了解與這件事相關的整個過程,就像我們無法了解我們往前走時的雙腿的運動。所以在此處,也見到我們的意志中有一些元素是無法達到我們的意識之中的。所有不同的形式的意志或意願都有一種無意識的元素在其中。

而感受則是站在意志和思維認知之間。感受也是部分被意識,部分被無意識的元素所瀰漫充滿。在這樣的情形下,感受,一方面有認知思維的特性,在另一方面則有感受意志的特性。從靈性的角度來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唯有當你能夠用下列的方式了解了以上所述事實的特性,才會得到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我們會說「醒覺」-意識清醒狀態的醒覺。但是,其實,我們只有在我們認知思維的活動中才是真正意識清醒的狀態。因此,如果你想要說絕對正確的「一個人是清醒的」定義,你就不得不說:「一個人只有在『思維』、在『知道』的狀態下,才是真正的清醒」。

那麼,意志究竟處於何種地位?大家都知道睡眠時的意識狀態-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將這種意識狀態稱之為「神智不清、無意識的狀態」-你知道,我們睡眠時所體驗的就是,我們從入睡直到我們醒來,都不是在我們的有意識狀態之下。這與所有通過我們「意志」中的無意識元素是一樣的。只要我們身為人類作為一名有意志的人,就算我們自認為是清醒人,但其實我們都是「睡著的人」。我們一直帶著一個睡著的人-也就是「意志人」-而那清醒的人-那認知思維的人-也一直伴隨著他:只要我們是「意志人」,我們在醒覺與入睡之間,其實都算是睡著的人。在我們之內總有一些東西在睡著,就是那:「意志人」。以這「意志人」而言,我們並沒有比睡眠的過程更為有意識。除非我們知道,人類身為「意志人」,睡眠有在他的清醒生命中扮演了一份角色,我們就不可能完全的了解人類。

感受則是居於思想和意志之間,我們現在也許該問:感受中的意識又如何?那也是居於清醒和睡眠之間。你知道你的靈魂中的感受,就像你知道你的夢,差別只在於,夢-你記得你的夢,感受-你直接的體驗感受。在你的感受中靈魂的內在心情和狀況,和在你夢中靈魂的內在心情和狀況是完全一樣的。雖然你是清醒的,但你不但在「想」與「知」方面是一個清醒的人,還有在意志方面你是個「睡著的人」,在感受方面你則是一個「做夢的人」。因此,我們在清醒的生活中其實是沉浸在三種意識狀態下:在「想與知」之下的真正清醒狀態,在「感受」之下的做夢狀態,與在「意志」之下的睡眠狀態。從靈性的角度來看,一般無夢的睡眠狀態其實就是一個人放棄了整個靈魂,與他在日常生活中放棄了他的意志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在真正的睡眠中,我們是整個靈魂都在「睡」,而當我們清醒時,我們只有「意志」在睡覺。一般我們所謂的「夢」,在夢中,我們是把「整個靈魂」都放棄給夢這種靈魂狀態。而在清醒的時段中,我們是只把「感受」放棄給靈魂的這種做夢狀態。

如果你以這種方式來看這件事,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你就不會奇怪孩子們在所謂的意識覺醒方面與大人不同。因為你會發現,傾向夢幻的孩子們-就是那些感受居於主導地位的兒童們,如果思想還沒有完全發起在這樣的孩子中,則他們肯定會傾向於夢幻。這情形是激勵你可以好好利用這種孩子們的強烈感受。你可以寄望這些強烈的感受會在未來喚醒清晰的思考。因為若跟隨生命的節奏,一切睡著的總要醒來。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孩子,他在夢幻中孕育著感受的生命,我們就以強烈的感受啟發他,一段時間後,這些感受就會以思考的面目覺醒。

孩子們在夢幻中孕育更多的,多到甚至感受麻木的,就會發現他們會傾向於有很強的的意志生命。經由研究這些事情,你就會有知識能面對兒童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你可能會見到一個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像一個真正的笨蛋。如果你馬上下斷語「這是一個心智薄弱的笨小孩」然後用實驗心理學,所有那些心理教學實驗室的好東西,例如記憶測試來測驗他,接著就判定他「完全是個笨蛋,屬於低能兒學校,或者屬於現在流行的特殊教育班的孩子」。如此你對他的真正本質的了解可說是差了十萬八千里。有可能是因為這孩子在意志方面特別強。他可能是那些,從他火旺的氣質,將在他以後的生命中,變得非常活躍的孩子。但目前他的意志是睡著了。如果在孩子的認知思維註定要在晚期出現,那就必須適當的處理這孩子,令他在未來能夠積極活躍。當初,他似乎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笨蛋,但也許他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你必須知道在這樣的一個孩子中如何喚醒他的意志。這就是說你必須處理他的「醒-睡」狀態,也就是他的意志,以便未來-因為所有的睡眠都有一種變成醒覺的傾向-這種睡眠也逐漸醒覺成有意識的意志,也許是非常強的意志,只是它是目前被睡眠所制服了。你必須對這樣的孩子盡可能少要求他「了解、知道」方面的能力,而是用某些方法強烈錘擊他的意志,例如叫他邊走邊說話。你不會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但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在班上叫這個孩子,這會刺激到其他孩子,也教育了這個孩子。叫他說一些句子伴隨動作。例如說「那(走一步)人(走一步)是(走一步)好(走一步)人(走一步)」就這樣你就把整個人的意志元素與智力的認知元素合一,就可以在這樣的孩子中漸漸地把意志喚醒成為思考。唯有洞見了,在清醒的人之中,有著意識的不同狀態,有清醒,做夢,睡覺,我們才算真正了解了我們培養成長中的孩子的任務。       (下期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