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體免疫疾病是身體產生抗體對抗自己的組織或細胞,造成種種的病徵。最常發生在抗體攻擊甲狀腺的不同細胞,而又以Hashimoto's 甲狀腺低下症占最多。有些研究發現念珠菌的某種內毒素或抗原與甲狀腺的某種細胞表面的分子長得很像,因而推論身體的免疫系統為了清除念珠菌的內毒素,將甲狀腺的細胞誤認為內毒素的一份子,引發一連串的攻擊,造成甲狀腺的分泌不足。克汝科醫師曾經投以抗黴菌素來治療一位甲狀腺低下症的病人,結果在病人的黴菌問題解決以後,甲狀腺也回復正常的功能。但是自體免疫疾病不是簡單的黴菌問題而已,在現代科學仍無法解決這團謎題之前,如果黴菌問題可以被考慮進去,病人是否多一個機會呢? 影響孩子的黴菌問題 孩子的黴菌問題可以說是一環扣著一環,如果讀者的記憶好,應該還記得琉璃光雜誌在幾年前報導過有關凱玲的兒子得自閉症的故事。就因為她與孩子的故事裡有提到使用抗黴菌素和飲食介入等療法,使邁爾斯的自閉症行為得到痊癒並恢復為正常的小孩,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或許自閉症、過動兒、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蒙古症都與黴菌或食物過敏有某種關聯,我們或許可以從中找到治療這些病的機會。 ˙中耳炎││我們是否常聽到某某朋友的小孩老是鬧感冒、中耳炎?有時一個月得到小兒科醫師那裡報到一次,或一個月裡有一個星期在生病?如果你問小孩的父母:醫生怎麼治療你的小孩?多半得到的答案是:給她吃抗生素。如果成年人吃了廣泛性的抗生素,感染黴菌(尤其是念珠菌)就是結果,那麼小孩每個月或常常吃抗生素,她體內的念珠菌一定很感謝醫生,因為同樣的結果也會發生。 中耳炎是小兒常見的感染之一(有意思的是百分之六十的小兒感染是病毒引起的),但是中耳炎如果常用抗生素治療,也許感染的細菌會被殺死,小孩的耳朵痛症狀消失,但必伴隨念珠菌在腸道中的增生。如果這個小孩的體質比較弱、或者是過敏體質,或者愛食用甜點、含糖飲料,她的中耳炎很難不會再發。 一但反覆的感染發生,反覆地施以抗生素,孩子體內的黴菌就會鬧到無法無天的地步。因為抗生素殺死了體內的友善細菌,破壞了腸內生態平衡環境,腸內的念珠菌於是佔據廣大的地盤,為了吸取更多的營養物質,它們開始往下掘地道、發根(菌絲),腸壁就被挖出一個洞一個洞,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念珠菌的內毒素或抗原就可以同時經過這些洞,進入血液竄流全身,引起種種的過敏或中毒反應,即所謂的腸漏症候群。 我們要注意的是腸漏症發生了以後所引發的種種反應才是現代父母真正的惡夢,緊接著下一環開始。 ˙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症││早在八十年代,楚思醫師就已發表有關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症和黴菌的關聯,他發現投以抗黴菌素和飲食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現象。克汝科醫生也用同樣的方法治療,也達到同樣的效果。他做了一個小實驗,就是給這些小孩不同的糖果,結果發現這些小孩對糖的反應特別敏感,有的小孩對蔗糖、甜菜根糖、及玉米糖漿分別有不同程度的反應。因此他呼應另一位醫師的觀察,即是過動症小孩是對糖所產生的一種類似過敏的反應。而由於治療念珠菌的關係,他認為糖雖然是引起過動行為的原因,但是他懷疑糖只是餵養了體內黴菌,而黴菌的毒素及代謝物所引起的一連串化學反應,才是導致過動行為的原因。 ˙自閉症與廣泛性行為及發展障礙││凱玲在治療她的兒子邁爾斯的過程中,使用抗黴菌素引起了大量念珠菌死亡而從口、鼻、腸道噴出來,即所謂的赫斯海摩反應(Herxheimer Reaction - Die off reaction),把她嚇了一跳,才知道念珠菌在一個三歲的小身體可以繁殖到令人恐怖的地步。當她採用飲食介入法、營養療法、行為療法及醫藥,把兒子的念珠菌感染清掉,增強邁爾斯的免疫力後,她兒子的自閉症行為就漸漸消失了。 克汝科醫師在治療這類病人也觀察到念珠菌的作祟結束後,自閉的行為也得到改善。我們並不是說念珠菌是自閉症的病因,因為這裡面還有很複雜的機制,牽涉到免疫力強弱、營養的攝取補充、環境的毒素及疫苗的問題;但是從念珠菌的清除著手,不失為一個下手處,至少念珠菌所產生的毒素不會累積、小孩的免疫力才有可能恢復。 ˙學習障礙││楚思醫師在他的著作『錯失的診斷』提到:嬰兒及孩童的慢性念珠菌感染非常重要,它不僅只影響一個時期,還影響這些孩子的一輩子。他觀察到濫用抗生素的結果而提到:即使抗生素停止使用後,孩子的健康並未回復到原來的狀態……動不停、不聽話(聽不到大人的勸告)及易怒等,往往伴隨著「流鼻涕」。在任何一個年齡階段,尤其是年少的孩子經歷到學習困難或學校問題(行為問題)的時候,黴菌感染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南卡小兒科醫師艾倫‧李柏曼(Allen Lieberman)說:在我的行醫生涯中,我對過動、行為及學習障礙的兒童,都會採取抗黴菌的療程,而許多戲劇性的成果讓我持續這個療法,尤其對反覆性呼吸道及中耳炎感染的孩童特別有利,對慢性憂鬱症的青少年也很有效。 田納西州的婦科醫生約翰‧克爾林(John Curlin)補充道:我十三歲的女兒原是一個很棒的體操手,但她從嬰兒時期就有情緒波動、憂鬱和疲勞的問題,最近一年她更有注意力及肢體協調方面的改變。過去一年來,我們發現只要她持續服用抗黴菌和飲食療法,就沒有問題;一旦她開始亂吃,不好好服藥,她的情緒化及疲勞症就會回來,更有意思的是,她在體操方面也會出現肢體協調障礙。 又我十四個月的小兒子從小即是以母乳餵養,但是他一直有易怒及慢性鼻炎的毛病,而我只要給他很少劑量的抗黴菌素,在二十四個小時之內,他的鼻涕就清了,人格也有顯著的變化,變得比較愉快了。這實在是太棒了!我們全家人可以從他的行為變化當中知道他是否忘記服藥,因為他服了抗黴菌素後,人就安靜下來了。 克汝科醫師從這些醫師的來信中證實了:易感、易怒及疝氣痛的小嬰兒常常有持續的腹痛或不舒服,不論你怎麼調整改變她的奶粉配方或治療也沒用,即使完全餵母乳,這些小兒也可能同樣經歷在成年人身上常見的念珠菌感染的腸胃問題。要特別注意如果孩子長期有尿布疹、鵝口瘡或母親有念珠菌相關的健康問題,那麼孩子的疝氣哭極可能與念珠菌有關。 由以上諸位醫師的觀察與經驗,可以歸納出情緒變化極端、學習障礙、行為偏差的孩子,和其曾經長期或頻繁地服用抗生素來治療反覆感染的中耳炎、呼吸道感染、尿布疹、腹痛、慢性鼻炎等問題有關,也就和念珠菌感染有關。念珠菌感染並非最早中耳炎及感冒的元兇,而是使用抗生素的從中得利者,之後引發的一連串後遺症卻像是念珠菌內毒素和免疫力抗爭的戰場廢墟,為人父母與醫師們是否應該對抗生素的使用與攝取(從動物性食物中)更加警惕呢? 其他 ˙癌症││黴菌在此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從免疫力方面來看,研究發現黴菌可以弱化身體的免疫系統,在抑制B淋巴球(產生抗體)、鬆散T淋巴球(吞噬病菌)或抑制C補體(輔助免疫力)都有實驗證明。而免疫力是預防、遏止癌症最為重要的關鍵所在,如果能將抗黴菌療法納入整個癌症的治療方案中,或許可以幫助患者早日恢復。 ˙愛滋病也是免疫力的問題,可以同時思考抗黴菌療法。 ˙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患者的尿中和血液裏的糖分過高,是黴菌營養的來源,因此是黴菌滋生的最佳宿主,故需考慮抗黴菌的問題。 ˙其他與黴菌有關的疾病除了灰指甲、香港腳、濕疹、額口瘡等,還包括全身性的黴菌感染,是臨床上棘手的問題。 看診問題 在上篇稿子刊出後,有讀者透過雜誌社詢問要到哪間醫院看病?看哪科?服什麼抗黴菌素? 感謝讀者們的回應,但筆者對台灣的醫院不熟悉,故無從回答起;即使是在所謂『醫藥發達』的美國,也沒有特定的科別可以掛號,原因在於主流醫學對疾病的看法。 克汝科醫師舉了一個例子,也許可以為我們揭開一點門簾。瑪麗蓮是一位三十八歲的病人,家庭圓滿,事業成功,但是她有一個問題,就是她很少感覺舒服過。首先她有經前症候群、肚子疼、不規則的經期,所以她去掛婦科門診,但是她的婦科醫師檢查沒有問題。她又常有頭痛,婦科醫師就轉診神經科醫師,做了腦電圖(EEG)及掃描腦部,檢查一切正常。而她還有反覆性的腹痛、脹氣以及消化方面的問題,所以她去看腸胃科醫師,照了上腹及下腹的X光,照了膽囊X光、超音波及內視鏡檢查,結果一切正常。但她的腹痛依舊,再加上有尿道感染,所以又看了腎臟科做膀胱內視鏡檢查、腎臟X光檢查及超音波檢查,結果一切正常。而她因為沒有所謂的「病」被診斷出來,又還是不舒服且憂鬱,最後她被婦科醫師介紹去看精神科醫師。精神科醫師檢查也正常。所幸這位精神科醫師認得克汝科醫師且懷疑瑪麗蓮的症狀可能與黴菌有關聯,而轉診到克汝科醫師那兒。 克汝科醫師將瑪麗蓮置於抗黴菌計畫││飲食介入、醫藥、營養補充品、遠離污染物,經過幾個月,瑪麗蓮的症狀漸漸好轉。如果精神科醫師對黴菌沒有概念,或她不認識克汝科醫師,請問像瑪麗蓮這樣的病人要到哪一科看醫師? 美國的醫學界在疾病的態度上是以正確的診斷,命名疾病,找出滅病的藥物,制定治療程序來建立其醫學上的權威性。其對疾病有相當精確的科學論述,亦即得在多少病人身上出現相同的症狀、實驗診斷及病理證據,用相同的藥物或治療程序達成統計學上有意義的相同效果。不在其論述範圍內的病況,則無法將其命名、診斷標準化及訂定治療程序。剛好狡猾的黴菌就隱藏在各種面具之下,呈現出種種不同的病情,又躲避實驗室的追擊,在次臨床病徵(subclinical symptoms)的情況下,很難獲得比較關注於全身性黴菌感染的主流醫界的青睞。 因此上述所提到類似瑪麗蓮或日常的症狀能否得到醫師的的好奇或注意,完全在於:醫師是否會考慮到黴菌在作祟;是否對病人的病情完全理解,而不是非得找到符合醫師協會所規定的『病』,照著標準化的治療程序行醫,不是只回答病人,你沒有病,因為一切檢查正常,你的酸痛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即使在必須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是否對抗生素或消炎藥的貽害有認識與提供補救辦法;是否對黴菌相關的問題有所了解與追蹤的耐性,而不是只給病人五分鐘的時間陳述而影響診斷。 即使醫師有所懷疑,診斷方法的使用並沒有特定,亦即醫師不應該只憑細菌培養等實驗結果就斷定這個只是正常菌落,必須使用更詳細的病歷史、家族史問卷以及較先進的過敏免疫實驗(抗念珠菌抗體測試、念珠菌過敏反應等),或以刪去法排除其他病症的可能性,如果仍懷疑是念珠菌在作祟,便以抗黴菌素及飲食介入等方式來治療病人,若病情因此得到緩解惑好轉,醫師此時便有十足的把握,證明是黴菌在搗鬼。而據筆者閱讀的經驗中,學到有幾科醫師可能容易接觸到黴菌的問題,例如:過敏免疫科、小兒科、婦科、家庭醫師、傳染病學科等,因此不妨打聽對黴菌次臨床病徵有經驗的醫師求診。如果沒有找到適合的醫師,而病情也沒有得到改善,在自救的部分,大自然也沒有忘記宇宙萬事萬物皆有相生相剋,因此在自然界也有對治黴菌的方法。 天然抗黴菌計畫 當我們了解黴菌為什麼會在身體內作祟,從中找出原因,將原因消除,則黴菌菌絲體回歸酵母菌狀態,作祟的問題得到解決,病情好轉,身體有機會恢復健康。但是請注意是「有機會」,因為黴菌不會完全自身體內消失,它本來就存在身體裡,它無所不在,它與身體的關係是『共存平衡』,身體提供酵母菌所需的養分,而「少量」的酵母菌可以幫助身體製造維生素B群。這種微妙的平衡要維持住,黴菌就不會作祟,身體「能」恢復健康;反之,共存平衡被破壞了,則黴菌就作祟,病情會復發或加重。 這裡面就牽涉到複雜的問題,就如楚思醫師所提的:當次臨床病徵出現時,沒有一個所謂的「病」能套上去的時候,這表示身體的「整體健康」有了麻煩,因為身體的各個系統是息息相關的。單個科別所診斷治療的病,不一定就是那麼單純,尤其次臨床病徵背後的含意,是整個醫學界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我們得從身心靈、地球村的角度來考慮、著手,作祟的黴菌是可以被控制的,身體與其可以恢復到『共存平衡』的關係。幾位醫師所提供的天然抗黴菌計畫把握了幾個原則。 原則一:停止提供黴菌的養分,在飲食上要做必要的調整。 原則二:在飲食及環境上避免黴菌的污染。 原則三:排出內毒素。 原則四:以天然草藥或食物消滅現有作祟的黴菌。在身體失衡的情況下,作祟的黴菌是以菌絲體出現,會產生一百多種內毒素及抗原。 原則五: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從身心靈方面去努力,維持與黴菌的『共存平衡』。 其實五項原則得一起合作的,沒有一項可以單方面地解決問題,也就是說飲食介入、醫藥、環境、營養、排毒、免疫力提升、解除壓力等等都要互相配合,尤其飲食的調整是抗黴菌計畫的基礎及關鍵。飲食上必須避免含黴菌的食物,才不會一邊在排毒另一邊又繼續進毒;而含有可以提升免疫力的食物則是我們需要儘量攝取的。幾位醫師又提到,為了避免大量黴菌死亡而引起赫斯海摩反應,建議病人先在飲食上做一至兩個月的調整,再漸次進行滅菌步驟。 有些病情比較輕微的病人,光用飲食控制就可以達到病徵減緩的效果,而不必依賴藥物。滅菌後的飲食更顯重要,因為身體需要從食物攝取必要的營養素來重建腸胃的健康,提升免疫力,如此方能保證黴菌問題不會再復發,身體終能恢復健康。 ——待續 |
本期目錄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